中国水稻基因组学研究历史及现状
论文作者:同为论文网 论文来源:caogentz.com 发布时间:2016年11月14日

进入21世纪,随着全球化、市场化农业产业发展和全球贸易一体化格局的逐步形成,我国种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主要表现在:依靠传统育种技术难以大幅度提高粮食单产;土地资源短缺,农业环境污染日益突出;种质资源发掘、基因组育种技术函需创新等。水稻不仅是重要的粮食作物,由于其基因组较小且与其他禾本科作物基因组存在共线性,以及具有成熟高效的遗传转化体系,已成为作物功能基因组研究的模式植物。因此,水稻基因组研究对发展现代农作物育种技术、提升种业国际竞争力和保障粮食有效供给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1水稻基因组测序的开启   

自动化测序技术的发展为解码生物基因组密码提供了契机。继“人类基因组计划”、“拟南芥基因组计划”提出之后,各国科学家为抢夺下一个生物学科研前沿,将水稻基因组计划提上日程。1991年日本将水稻基因组制图列入研究规划。我国于1990年开始研讨水稻基因组测序,并于1992年正式宣布开展水稻基因组测序,同时在上海成立了中国科学院国家基因研究中心。历时4年,中国在国际上率先完成了水稻(粕稻)基因组物理图的构建,为水稻基因组测序提供了材料基础。1997年9月,日本和中国作为主要参与国牵头发起“国际水稻基因组测序计划o  1998年2月,IRGSP正式启动,主要内容是开展水稻遗传图和物理图的绘制,完成基因组序列的测定及基因序列的注释分析等工作IRGSP确定以主要栽培品种一一粳稻‘旧本晴”作为测序对象,基于基因组物理图谱进行测序。水稻12条染色体的测序工作分别由日本(}6条)、美国((3条)、中国(1条)、中国台湾(1条)、法国(1条)承担,其中印度、韩国、巴西等参与了部分染色体的测序工作。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国家基因研究中心作为中国大陆的参加单位,承担第4号染色体的测序工作。    

粕稻是亚洲广为种植的主要水稻亚种,同时也为我国杂交水稻所利用。2001年,中国科学院启动了“水稻基因组测序和重要农艺性状功能基因组研究”的重大项目,主要利用全基因组霹弹法对超级杂交稻亲本粕稻品种“9311”进行基因组测序以及精细遗传图谱绘制。2002年4月5日,北京华大基因研究中心和美国的Sygenta公司分别在Science杂志上发表粕稻品种9311和粳稻品种日本晴的全基因组工作框架图,其中中国科学家《水稻(粕稻)基因组的工作框架序列图》一文以封面文章形式发表。2002年Nature杂志同时发表了中国科学家完成的第4号染色体精确测序和日本科学家完成的第1号染色体精确测序的论文。Nature杂志审稿人认为这两篇论文是“水稻基因组测序项目里程碑性的事件”。难能可贵的是,中国科学家在进行粳稻日本晴4号染色体测序的同时,还对粕稻品种“广陆矮4号”同一染色体序列进行了测定,通过对两个品种DNA序列的同源分析,首次分析了粕稻与粳稻间的基因组成、顺序及DNA水平上的一些异同,揭示了栽培稻间的一些亲缘关系0 2002年12月12日,中国科学院、国家科技部、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联合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中国水稻(粕稻)基因组“精细图”已经完成,标志着我国水稻基因组学研究迈入世界前列。2002年12月18日,国际水稻基因组测序计划工作组在日本东京宣布水稻基因组测序工作结束,“水稻基因组草图”绘制完成。2003年6月6日,美国科学家完成第10号染色体序列的精确测定,相关结果在Scienc。杂志发表[7]0 2004年,“水稻基因组精细图谱”全部绘制完成。2005年8月11日,文章《水稻基因组精细图》在Nature杂志的刊登发表标志着“国际水稻基因组测序计划’,圆满完成[8],同时也标志着水稻成为第一个完成基因组测序的作物。基于粳稻品种日本晴已获得的精确测序结果,水稻基因组大小为373 Mb。根据水稻基因组最新注释,其全基因组包含55 986个位点,预计编码66 433个基因[}} (MSU Rice Genome Annotation ProjectRelease 7, http://rice.plantbiology.msu.edu今。不过直到2016年,才真正获得高质量的粕稻参考基因组序列。基因组测序的完成为开展水稻基因功能研究提供了蓝本。   

由于水稻种质资源丰富且控制重要农艺性状的基因存在大量的序列变异,随着新一代测序技术的发展及测序成本降低,近年来开展了大量种质的基因组重测序。2011年,我国科学家对50个水稻品种进行基因组重测序并构架遗传变异数据库,首次对野生稻和栽培稻的基因组进行大规模的遗传多样性分析,为挖掘野生稻优良基因,加快高产、优质水稻品种培育奠定了理论基础。近期,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联合华大基因研究院和国际水稻研究所,对从89个国家收集的3 000份水稻品种进行了深度重测序,命名为3 000份水稻重测序项目(3K Rice Genome Project, 3K水稻基因组项目),得到了平均14倍覆盖深度的基因组测序数据,通过与日本晴基因组比对共发现了约1 890万个SNP和InDel (insertion-deletion,插入缺失)信息,基因序列变异的发掘对研究水稻基因功能和指导全基因组育种具有重大的科学意义和实用价值。此外,国际同行也开展了野生稻基因组研究,如2005年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启动了“稻属基因组计划”项目(Oryza Map Alignment Project, OMAP)。该项目通过对选择的11个野生稻种及非洲栽培稻基因组构建BAC文库、末端测序和酶切获得指纹图谱,从而建立一个研究稻属进化、基因组结构、驯化和基因调控网络的系统。   

长期以来,人们对栽培稻的起源和驯化,以及粕稻和粳稻是否独立起源的过程一直存有争论。随着二代测序技术的发展,通过分析水稻种质资源基因组变异的程度可以帮助科学家加深对水稻驯化的了解。Xu等对40个亚洲栽培稻品种和10个野生稻的基因组进行重测序,获得了高质量的水稻SNP数据,结果表明栽培品种中76%的SNP在野生稻中也存在,表明栽培品种的大多数遗传变异来自野生稻,进一步分析表明粳稻是由中国普通野生稻驯化而来。Huang等在对一个包括地理和表型差异的野生稻和栽培稻的样本群的多样性研究中构建了一个高密度的基因型图谱,并进行了详细的遗传和地理位置的起源鉴定,发现粳稻最先起源于中国南方,之后在与南亚和东南亚的普通野生稻的杂交中进一步形成了釉稻。

2我国水稻功能基因组研究计划

水稻基因组序列的获得为基因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功能基因组学”的主要任务是解析这些序列的功能及组装结构,并在此基础上揭示各种生命现象所涉及的基因及其表达调控的机理,最终阐明基因组的功能习。我国在水稻基因组测序取得进展的同时,适时启动了水稻功能基因组研究。1999年,科技部通过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和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 863”计划)开始资助中国水稻功能基因组研究。起初,中国水稻功能基因组研究主要包括3部分内容:(1)建立功能基因组研究平台;(2)开展重要农艺性状功能基因组研究;(3)重要基因的分离克隆和功能分析。随着水稻功能基因组研究的深入,逐步拓展了功能基因组组学研究平台,主要包括:种质资源、转录组、表观组、代谢组、表型组及生物信息数据库等组学平台。重要农艺性状功能基因组研究主要包括功能基因和调控因子的分离克隆、重要农艺性状形成的调控网络解析。功能基因组研究的最终目标是应用于基因组技术育种,培育高产、优质、多抗的水稻新品种  

 回顾我国水稻功能基因组研究的历史(图2),“九五”末开始水稻突变体库的构建工作,“十五”期间科技部启动“功能基因组和生物芯片”重大科技专项,在国际上率先独立完成了粕稻9311全基因组测序和粳稻日本晴第4号染色体精确测序,结果分别在Scienc。和Nature上发表。克隆鉴定了水稻脆杆、抗病(白叶枯病、稻瘟病)、耐盐、抗旱、氮磷高效利用等有潜在应用前景的重要农艺性状基因18个、功能明确基因107个、候选基因近1 200个。建立了含27万株独立转化子的水稻突变体库和近4万条cDNA文库   

“十一五”期间水稻功能基因组研究在国家" 863”计划现代农业技术领域“主要动植物功能基因组研究”项目方面继续获得支持,主要研究目标是利用“十五”建立的水稻功能基因组的技术平台,系统开展水稻产量、品质、抗病抗逆、营养高效性状的功能基因组研究,克隆验证新基因和调控因子,应用芯片技术建立水稻重要农艺性状的全基因组表达谱,取得了较大进展。据统计,2008至2010年的3年间,国际相关重要学术刊物(IF , 9.0)共发表水稻基因论文69篇,其中来自中国大陆的高水平研究论文有28篇,占 40.6%o    

“十二五”期间,"863”计划现代农业技术领域“水稻等主要农作物功能基因组研究”重大项目于2012年启动,该项目针对我国主要粮食作物水稻、小麦、玉米功能基因组研究的前沿科学问题,从分子、细胞和生物体等多个层次上全面揭示农业生物生命现象的本质,发掘控制重要农艺性状的功能基因及其性状调控网络,用基因组技术提升育种水平。2014年,《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实施情况中期评估》“农业领域专题评估报告”中,“水稻等主要农作物功能基因组学”的研究成果被列为农业领域重大标志性成果之首。

2015年1月在北京召开了主题为“水稻功能基因组研究的现状和未来”的香山科学会议。会议主要围绕以下中心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1)水稻基因组测序及注释:现状和发展方向;(2)水稻重要性状的调控网络;(3)水稻多组学(表观组、蛋白质组、代谢组、表型组等)研究;(4)水稻基因组解析:从1D到4D基因组。与会专家达成两点共识:首先,继续推动“水稻2020”研究计划(RICE2020)的实施,启动水稻4D基因组学等新的研究生长点;其次,功能基因组研究要推动和保障水稻育种目标的实现。逐步搭建功能基因组与育种应用的桥梁,将功能基因组的研究成果应用于育种技术、育种平台和育种体系,培育绿色超级稻新品种,服务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两型农业生产体系。

3我国水稻功能基因组研究主要成绩   

水稻功能基因组研究计划的长远目标是弄清水稻基因组中全部基因的功能,将研究成果应用于作物品种改良,带动农业生命科学的全面发展。我国在水稻全基因组测序的基础上,系统构建了水稻功能基因组组学平台,在发展和完善水稻功能基因组组学平台的同时,开展了重要农艺性状的功能基因组研究。

3.1水稻功能基因组组学研究平台   

突变体是研究基因功能最主要的途径和基础,国际上有10余所科研单位构建了水稻大型T-DNA插入突变体库,如韩国的POSTECH研究所、法国的Genoplant研究所和我国台湾地区的植物研究院。中国在2000年末启动了水稻大型突变体库的创建计划,由华中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等单位采用带有Enhancer trap的T-DNA标签共创建插入突变体约27万株系,分离得到T-DNA和Tos17的有效侧翼序列总数已达到49 538条,建成了相应的数据库(http://rmd.ncpgr.cn),供世界水稻科研工作者共享。由于T-DNA在基因组上的整合不均匀且分离T-DNA侧翼序列困难,难以实现水稻基因组上每个编码基因带有T-DNA标签。为获得基因组上包括非编码基因在内的每个基因的突变,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已开始成功应用于水稻基因突变体的创制。为发掘基因的时空表达模式,通过研究其在不同细胞类型、发育阶段与环境条件下的表达模式来高通量研究基因的功能,水稻功能基因组研究平台建立了全长cDNA文库。以粳稻品种日本晴为材料,日本科学家建立的全长cDNA文库包括38 000条序列,全长cDNA序列信息被收录于KOME (Knowledge-Based Oryza Molecular Biological Encyclopedia)数据库中供全球共享。中国科学家主要致力于粕稻品种的全长cDNA分离。中国科学院国家基因研究中心公布了粕稻品种广陆矮4号的10 081条全长cDNA序列和明恢63的12 727条全长cDNA序列,均被收录于RICD (Rice Indica cDNA Database)数据库((http://www.ncgr.ac.cn/ricdn中,该数据库同时还收录了非洲栽培稻2 045条全长cDNA序列。利用Affymetrix全基因组表达芯片,中国科学家系统地完成了优良杂交稻汕优63及其亲本珍汕97和明恢63全生育期不同组织或器官的特异性表达谱以及不同胁迫条件(低氮、低磷、干旱和低温等)的全基因组表达谱分析,建成了表达谱数据

我国科学家率先开发了基于新一代测序技术的高通量基因型鉴定方法,与目前广泛应用的分子标记相比,新方法在速度上加快了20倍,在精度上提高了35倍。完成了明恢63和珍汕97的全基因组重测序,构建了包含25万个SNP标记的明恢63和珍汕97杂交分离群体23 8个重组自交系的超高密度遗传连锁图。基于高通量基因型分析平台,我国科学家成功开展了水稻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工作。中国科学院国家基因研究中心完成了中国水稻517个地方品种的低丰度测序,构建了一套高密度的水稻单倍型图谱,结合性状考察分析,对14个重要农艺性状进行了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并以高分辨率定位了农艺性状相关基因的候选位点0 2010年,Nature Genetics配发专评《水稻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的时代终于来临》。2011年底,我国科学家又完成了950份较有代表性的水稻品种的重测序,利用构建的水稻高密度基因型图谱在粳稻群体、粕稻群体和整个水稻群体中进行了全基因组关联分析RiceVarMap (http://ricevarmap.ncpgr.cn)整合了来自全世界73个国家的1 479份栽培稻的测序数据,鉴定了6 551 358个SNP位点和1 214 627个InDel位点。经评估,数据库中SNP数据的整体缺失率小于1%,准确性大于99%,已得到国内外研究人员的广泛使用。  

 植物代谢物是植物生长发育及逆境适应的物质基础,代谢组研究对于作物抗逆和养分、品质功能基因组研究极为重要。建立了基于广泛定向代谢组分析的作物代谢组学研究平台。对珍汕97与明J恢63重组自交群体的代谢组进行分析,共检测到了近千种代谢物。以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进行了代谢数量性状位点((mQTL)的分析,其中932个代谢物定位到2 800多个mQTL,获得了大量高精度、大效应的位点。利用自然变异群体分析了水稻代谢组在种内及亚种间的巨大差异,揭示出逆境应答代谢组在亚种分化中的可能作用。利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定位了数百个控制代谢物含量自然变异的位点。

 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和功能基因组学的快速发展,传统的植物表型检测手段已难以满足高通量研究的要求,建立高效、精准的表型组分析平台已成为作物功能基因组学新的研发领域。华中农业大学联合华中科技大学研发了一套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全生育期高通量植物表型检测平台。该表型平台可容纳5 472盆水稻种植,自动提取株高、叶面积、分粟数、单株产量等15个重要性状的表型数据,连续工作测量通量可达1 920盆/天。该套系统能够准确客观地获取作物生长信息,做到多种性状无损、实时测量,提供的表型信息完备可靠,实现了作物表型检测的高通量。相关论文发表在NatCommun和Curr Opin Plant Biol等杂志上,并被国际遗传学研究领域顶尖综述杂志Nat Rev Genet评选为亮点研究工作。目前,该表型平台已试用于玉米、油菜、棉花等作物的表型鉴定。   

利用基因组测序和功能基因组研究的成果,我国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水稻全基因组育种芯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针对水稻基因组序列和公共资源中大量的SNP信息,设计制造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水稻中等密度芯片RICE6K}38}。该芯片是基于Infinium技术开发的,芯片上的标记是从500多份水稻农家品种重测序数据中发掘的400多万SNP中挑选的代表性SNP o RICE6K包含5 102个SNP和InDel标记,其中大约有4 500个高质量标记在测试的水稻样品中表现出很高的重复性。在RICE6K的基础上,在对801份水稻品种的重测序数据中发掘的10 000 000个SNP位点进行筛选之后,设计制作了60K基因芯片RICE60K。经过测试表明,这种芯片在基因分型上有着很高的准确性,并且可以用于不同的检测目的。这种芯片已经成功用于品种鉴定和性状基因导入的检测。水稻6K和60K全基因组育种芯片为全球首创,水稻全基因组育种芯片及其应用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和国际发明专利。

3.2重要农艺性状基因功能解析   

一直以来,我国水稻功能基因组研究瞄准重要农艺性状形成的分子调控网络开展工作,并正将其应用于重要农艺性状的分子改良。水稻重要农艺性状主要包括:产量、品质、抗病虫、养分利用、抗非生物逆境及生殖发育等。目前已定位、克隆水稻功能基因2 103个(http://www.ricedata.cn/gene) o Zuo和Ll综述了在2013年以前我国科学家在水稻重要农艺性状基因的克隆及分子网络解析方面的主要成就,相关优秀成果发表在science (2篇)、Nature(2篇)、Nat Genet (13篇)、Nat Biotechnol (2篇)、Mol Cell (1篇)、Dev Cell (1篇)、Genes Dev (2篇)等系列顶级杂志上,表明我国在水稻功能基因组研究方面处于国际引领地位。   

肖景华等总结了近1年来我国在水稻重要农艺性状基因功能解析方面取得的突出成果,结合Zuo和Ll}ao}的报道,我国科学家在IF  ,

 9.0的杂志上发表的控制重要农艺性状的功能基因共97个,其中生殖发育、产量和株型相关基因占73%。回顾近5年我国水稻重要功能基因克隆的亮点工作,多篇论文已在science, Nature, Cell等系列顶级杂志上发表。2013年,Nature杂志同期发表了我国的两篇文章。相关研究发现,D53蛋白作为一种抑制因子,负调控独角金内醋信号转导,该项研究为农作物的株型改良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在产量性状功能基因克隆方面,分离克隆了控制粒长和粒重的GS,基因、正调控种子大小的基因,影响千粒重的基因、控制粒长的基因等,而DsT基因通过控制细胞分裂素的合成影响水稻产量粕粳亚种间存在强大的杂种优势,但杂种表现为不育,我国科学家发现ss是控制粕粳不育的一个主效位点,通过控制胚囊的发育调控杂种育性,提出了“杀手一保护者”互作的生殖隔离体系,解释了不同等位基因之间的互作引起生殖隔离,研究结果发表在scienc杂志上。在两系育种中光温敏不育机理方面也取得重要研究进展,分离克隆了光敏雄性不育基因、短日照条件下的不育基因,温敏雄性不育基因,通过对光敏和温敏雄性不育系进行转录组及甲基化组学分析,得到了大量参与该过程的基因,这些数据对于进一步解析和拓展光、温敏雄性不育的机理提供了很好的参考。2014年,我国科学家分离克隆了第一个水稻抗条纹叶枯病基因sTVll X54,。前期分离克隆了抗白叶枯病主效基因xal3, xa2s和xa23等,研究发现AvrPiz-t是水稻广谱抗稻瘟病基因P二一t相对应的稻瘟病效应蛋白,OsBBll基因正调控抗病反应,对多个稻瘟病菌生理小种表现为广谱抗性[f551鉴定出LYP4, LYP6具有感知肤聚糖和几丁质的双重作用,可作为细胞膜受体引发水稻天然免疫。从野生稻和栽培稻种质资源中鉴定了大量的抗褐飞虱材料,于2009年分离克隆了第一个抗褐飞虱基因均}h14,并相继定位了均}h15,均}h6,均}h7,均}h2聊等一批抗褐飞虱基因。2014年在Nat Biotechnol上发表论文,完成了Bph3的图位克隆,相关研究表明该位点为一个编码四个植物凝集素类受体激酶(OsLecRK)的基因簇。水稻对低温胁迫非常敏感,我国科学家发现QTL基因COLDI及其人工驯化选择的SNP赋予粳稻耐寒性的新机制,研究结果发表在2015年Cell杂志上[08}。同年,成功分离克隆了控制非洲稻高温抗性的主效QTL OgTTl (Thermo-Tolerancel ),论文发表在Nat Genet上。此外,还分离克隆了抗旱基因DWAI、抗盐基因,slTl等一批抗逆基因。Nat Genet杂志还报道了我国科学家发现的氮磷高效利用基因,如氮利用基因DEPl}62}, NRTLIB}63]等。2014年,两个稻米品质基因Chalks和OsAAP6相继被克隆,研究结果分别发表在Nat Genet和Nat Commun上。  

 据统计,2011-2015年间,全世界科学家在IF}9的刊物上共发表水稻相关论文328篇,其中中国大陆的论文数为140篇,占43,贡献最大。一大批的控制水稻高产、优质、抗逆和营养高效等重要农艺性状的功能基因,为绿色超级稻的培育储备了良好的基因资源。可以预见,水稻功能基因组学的研究成果将使得作物改良由过去的以机遇性为主的育种发展到设计性育种,继而实现传统育种向生物技术育种的转型。

4未来水稻功能基因组学的发展趋势   

我国水稻功能基因研究计划实施以来,分离克隆了一批在育种中具有重要应用前景的功能基因,解析了多个重要生物学性状的分子机理,突破了一系列基因组育种技术,逐步确立了我国水稻功能基因组研究在国际上的优势地位和领先水平。随着人类等大量生物基因组测序计划的全部或部分完成,一些针对DNA, RNA (mRNA与noncoding RNAs),蛋白质、代谢产物、表观遗传修饰等不同层次分子信息的新高通量技术不断涌现,例如全基因组SNP芯片、表达谱芯片、蛋白质芯片、SAGE测序、串联质谱等。高通量分析技术、生物计算软件的开发和应用催生了一系列组(-ome)与组学(-nomics)新概念。在以高通量技术为代表的组学的带动下,正逐渐形成多学科、多层次、多角度、多时空(发育和进化)的整体研究格局。水稻作为作物基因研究的模式植物,其功能基因组的研究内容需要不断拓展,变得更加趋于系统化和规模化。此外,水稻功能基因组的研究成果函需向基因组育种转化,发展相关的生物技术育种体系,建立基础研究应用于新品种培育的链条。

4.1水稻2020研究计划(RICE 2020)   

RICE 2020计划是我国科学家基于全球水稻功能基因组研发现状和生物技术手段的不断创新,适时提出的关于水稻功能基因组研究中长期发展的国际合作计划[66],包括以下主要内容:建立国际共享的水稻功能基因组研究的技术平台和基因资源;解码水稻全部基因的生物学功能;开展系统的表观基因组学和基因表达分析研究,明确基因的调控网络;建立蛋白质组和蛋白质互作组;挖掘栽培稻和野生稻的自然变异和基因组多样性;发展生物信息学,建立海量数据搜索和分析的数据库平台;建立以基因组研究成果为基础的分子设计育种技术。我国水稻功能基因组在RICE 2020计划的指导下已取得傲人成果,但考虑到水稻基因组的复杂性,RICE2020计划的总体目标仍然是下一阶段水稻功能基因组研究的灯塔。

4.2重要农艺性状形成的分子网络解析   

我国水稻功能基因组研究始终以水稻重要农艺性状的分子网络剖析和基因组遗传改良对技术和基因资源的需求为导向。经过几轮水稻功能基因组项目的实施,我国在水稻产量、品质、抗病虫、抗逆、养分高效利用等重要农艺性状功能基因解析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相关的功能基因及其调控机制表现出较好的育种应用前景。由于重要农艺性状形成的分子网络的复杂性,目前获得的功能基因仍然屈指可数,相关的分子调控机制了解还不透彻。因此,重要农艺性状形成的分子网络解析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仍然是水稻功能基因组研究的重点。未来水稻功能基因组研究将进一步发掘种质资源的多样性,拓展转录组学、表观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等组学研究平台,分离克隆控制水稻重要农艺性状的功能基因及调控元件,应用于水稻重要农艺性状的遗传改良。

4.3水稻4D基因组学(RICE 4Dome)   

基于水稻基因组测序技术的革新及已有的功能基因组研究平台,从整体上开展水稻4D基因组学研究已成为今后水稻功能基因组研究新的增长点。针对水稻重要性状的生物学问题(产量、抗逆、品质、杂种优势等),系统研究水稻基因组三维空间结构及其动态变化对基因转录、复制、调控等生物过程的作用机制,对解析水稻生长发育和环境适应的分子机理,指导水稻的遗传改良有重大意义。

4.4全基因组育种技术   

充分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获得的大量水稻品种重测序结果,将世界上最先进的分子标记检测技术和我国10多年的水稻基因组研究成果积累结合起来,开展水稻全基因组选择育种技术,搭建了水稻全基因组育种芯片技术平台,有望实现育种过程的科学控制:有目的地选择优良性状相关位点进行组合,创造优良基因型;在导入目标性状,使受体亲本主要缺点得到改良的情况下,高度保持其原有优良性状。该技术将对促进我国育种行业转型,从传统育种向以基因组信息为依据的科学育种起到重要影响,提高我国种业创新能力以及与国际种业巨头竞争的实力。水稻全基因组选择育种技术平台的建设和育种应用将为我国其他作物的全基因组选择育种技术提供示范和经验。


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

代写咨询
 362716231

发表咨询
 958663267


咨询电话

18030199209

查稿电话

18060958908


扫码加微信

1495607219137675.png


支付宝交易

ali.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