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教育的两个层级介绍
论文作者:同为论文网 论文来源:caogentz.com 发布时间:2016年11月28日

 

一、大学要教给大学人教养   

 “领导一个民族的是礼俗而非知识”,文雅礼俗长期地熏习,就可以带来教养。毫无疑问,教养来自传统,尤其是人类古典的传统,在某种意义上,教养可以说是古典文明数百年文火温养出来的。无论中国还是西方,教养是每一个文明中最精致、最优雅的部分,教养让坚硬的规束,变得举重若轻,文雅而精致。有一个故事,法国大革命时期国王路易十六和王后上断头台,临行前,王后不小心踩到了刽子手,马上道歉说:“对不起,对不起!”这就是教养。英国贵族中学伊顿公学、哈罗中学,据说小孩子一出生就要去报名,才有机会录取,学的全是务虚的苏格拉底、柏拉图、辩论术、马术等等,全是关乎教养的。  

  教养是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教养的人,有所为,意味着自我担当,有所不为,意味着自我约束。今天的英国、日本,之所以还保留着贵族制度,就是因为贵族的教养,对世俗社会的公民,在文明上起着无可比拟的引领作用。

   大学的知识、大学的见识、大学师生授受的“创造性文化生活”S,像古典的牛津、剑桥、耶鲁大学,中国的书院,最终都是为了让学生获得彬彬教养,培养一个贵族至少要四五代人、两三百年的时间,现代大学短短几年时间,固然不可能像贵族一样来教养、教化学生,但大学作为文明的渊羲,从长远看,大学应该要教给学生教养,至少知道什么是好的教养。 


二、大学要改变大学人气质   

 如果说教养是从长期外在约束而来,而那么气质则是由内而外自然焕发出来的。孟子说人生有一大乐事是“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中国古人形容某个老师讲课好的时候,常常会说“如坐春风”。在我看来,好的教育就是“如坐春风”“春风又绿江南岸”“二月春风似剪刀”,我们在春风中发芽,在春风中尽情地怒放,润物细无声,不知不觉中,气质就改变了。大学教育的最高层面,就是改变气质,一所好的大学,可以改变你的气质。徐志摩写母校剑桥大学时说,剑桥大学博士是这样培养的:教授喜欢把学生召来,围成一圈,边聊天,边闲散地吐着烟圈,学生被这样系统一“熏”,几年下来,也就熏成了博士。徐志摩说得似乎玩笑,但也确实深得剑桥大学的教育精神气质:在一种自由的、散漫的、爱知求真、舒展自由心性的氛围中,熏染人格,改变气质。

  教养和气质,都无法量化,但确实是一所大学的“灵韵”所在。好的教养,好的气质,会给你带来好的品位,这个品位,既可以是人文的,也可以是科学的,既可以是日常的,也可以是学术的。而品位才是真正创造性的源头。我们天天讲创新,但举凡人类文明的原创性贡献,都十分偶然,她不是作为一个量化的目标,而是人类创造天性的自然的结果,是在自由散漫的氛围中,由爱知者常年孜孜不倦追求,妙手偶得的结果。当然,良好的品位,是发现创新基点的重要前提。以自然科学为例,著名古生物学家张喜光先生是个纯正的学者,他不光有很好的人文教养,讲什么都妙趣横生,而且他经常会提到在几亿年前的化石里面,发现的一些生物的形式美学规则,比如左旋、不对称等,这些有趣、有味的地方,往往会隐含着新的发现,值得人去追索。他还提到,在世界上古生物界的一位泰山北斗,给一位非常出色的后期之秀,写推荐信,其中分量最重的一句就是:这个年轻人,在科学上,有着极好的品位,往往在研究之初,就对问题的解决,有异乎寻常的预见。这些,其实说的都是好品位就是创造力之源。为什么名师出高徒?就是名师能把好的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的品位,在口传心授的氛围中,传给学生。    

爱因斯坦说,教育就是所学知识忘却后的残余,也就是说见识、教养、气质这些在知识忘却后,都将跟随你一生,为你一生的职业、一生的幸福奠基,这也是我为什么强调大学教育要教见识、教养和气质的原因。三、博雅教育的三个面向    要把前面大学之大与大学教育的真谛落实在实践上,现在世界一流大学的通行做法,就是加强本科学生的博雅教育(liberal education ),或者叫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博雅教育更多侧重对人格的塑造、心性的养成,通识教育强调学科知识的打通,这个打通包含“中外通、古今通、文理通”,终落实于“学品通”。博雅教育一般通过三个途径展开“:第一是学生社团,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缨其鸣矣,求其友声,志同道合的朋友,在社团中互相切磋、石氏砺,自然容易成才。比如耶鲁大学的骼骸会,每年吸收巧名耶鲁大学三年级学生入会,是美国一个秘密精英社团,成员包括许多美国政界、商界、教育界的重要人物,其中包括3位美国总统以及多位联邦大法官和大学校长。在这样的团体中你不想成才都困难。第二是导师制度。导师与学生“长相厮守”,负责学生的生活,指导学生的研究,牛津、剑桥大学里面的教授,乃至诺贝尔得主,都要和本科学生朝夕在住宿学院里面学习生活。受到这些一流学者、教授的指点、感召、教化,学生的见识、教养、气质自然可想而知。第三是课程设置。无论学文科,还是理科,都会在课程设置上,实现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三大模块上的兼顾与打通,从而培养文理打通、人格通达的博雅人才。在我看来,博雅教育主要有两个面向:  

  1.宏观层面,培养器识    

器识是见识,更是襟怀与气度,要求思接古今,视通中外,一般通过对自然科学、文明史、思想史课程的学习获得。哈佛大学在这块核心课程是外国文化、历史研究与科学三类实现,普林斯顿大学是科学,历史、哲学与宗教两类实现,中国复旦大学是文史经典与文化传承、文明对话与世界视野、哲学智慧与批判性思维三类实现。科学让我们有宇宙视野,思想史、文明史让我们有俯瞰古今的眼光,站得高了,器识就打开了。以思想史为例,如果你熟悉中外现代思想史,你就知道荷兰为世界贡献了银行制度、财税制度;英国为世界贡献了贵族制度、两院制度、经验理性;法国为世界贡献了对文化、艺术的迷狂与热爱、剑走偏锋的哲学,及通过法国大革命播散的平等精神;德国为世界贡献了强悍执着的民族精神,精密、宏大、激情内涌的形而上观念系统;美国为世界贡献了四权分立制度,经验主义、实用主义的思想等。对每个文明、每个时代文明的辉煌与困境,如果你了然于心,那么,理解今天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你就获得了顺风耳与千里眼,可以说,就有那么一点点器识了。

   2.中观层面,培养决断  

  器识最终要形诸实践,实践中的人,最多面临的就是选择,萨特经常讲选择才有自由,不断地选择构成了人存在的本质。换句话说,选择就是决断,尤其对一些事关大局的人和事来说,决断既意味着自由,也意味着由决断而来的后果与责任担负。毛泽东与蒋介石都很重视曾国藩。蒋介石曾经归纳曾国藩有三个特点:一是挥金如土,二是爱才如命(曾国藩手下的182个将领,有104个是秀才出身),三是杀人如麻。大家去读读曾国藩日记、曾国藩家书,就会知道他一生功业成败基本牵系于他的诸多决断,我们也可以看到他在决断前的种种挣扎与困扰,但一旦决断了,必一往无前。另一方面,决断其实也反映了人生的种种深层悖论与两难困境,伟大的艺术最擅长揭示这种悖论,如安提戈涅的悲剧中,国王的儿媳安提戈涅不顾国王克瑞翁的禁令,将自己的兄长,反叛城邦的波吕尼刻斯安葬,最终被处死,而王子也随之自尽,一意孤行的国王,最后也招致妻离子散的命运。鲁迅说过“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在这个悲剧中,谁都没错,但亲情、伦理的价值与国家律法的价值有了冲突,何去何从,就看决断。决断的做出,表面上看取决于人的意志,但深层牵涉于每个人的器识与价值持守。  

  哈佛大学在这块核心课程是道德思考与社会分析两大类课程,普林斯顿大学是社会科学一类课程,复旦大学是科技对话与科学精神、生态环境与生命关怀、加部分哲学智慧与批判性思维三类课程实现。在博雅教育中,有一些道德推理、伦理判断课程,老师很少会说“这些都是至善的,那些是爱国的,你们必须如何如何”,而更多的是设置一种情境,给学生一些人生的困境,让学生自己去抉择。一般困境选择时,单独看,几种价值都很好,都是善的、正义的,但当放在一起时,便会产生矛盾,这就有价值排序,在排序的过程中,既洞见了问题困境,也拷问了自己的灵魂。  


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

代写咨询
 362716231

发表咨询
 958663267


咨询电话

18030199209

查稿电话

18060958908


扫码加微信

1495607219137675.png


支付宝交易

ali.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