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媒介”时代的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路径分析——以媒介素养为例
论文作者:同为论文网 论文来源:caogentz.com 发布时间:2017年01月20日

引言

1.1 “泛媒介”时代到来

随着移动终端的普及,微博、微信、BBS、视频网站等新兴媒体的涌现,“泛媒介化”、“多媒体化”成为媒体新旧融合趋势的重要特征,信息的获得、传播、使用和创造,伴随着大众传播技术的发展,也已经成为人们生存和发展必需的基础性社会活动。

1.2 重度互联网媒介依赖

在世界范围内,青少年接触大众传媒的频率和时间在迅速增长。近年CNNIC数据显示,网民群体中最大的群体是青少年群体,而这当中又以大学生群体居首。媒介、特别是互联网新兴媒介,正以其独特的功能和魅力强烈地吸引着最易接受新生事物的大学生群体,成为他们获取信息和交流沟通的主要渠道[fll。上海交通大学谢耘耕教授在第六届中国传媒领袖大讲堂开幕式上,发布了《2015年中国大学生媒体使用习惯调查报告》,报告显示超过90%的大学生每天接触互联网的时间超过两个小时,尤其在移动终端日益普及后,多数大学生更成为了互联网重度依赖症患者。

大学生媒介信息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2.1媒介素养与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的概念最早于1974年由美国产业协会主席PaulZurkowski提出,主要是指人们在解决问题时利用信息的能力。1989年美国图书馆协会(AmericanLi-braryAssociation,ALA)对信息素养下了定义:能够判断什么时候需要信息,并且懂得如何去获取信息,如何去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的信息。

在中国,高校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主要方式是开设文献检索相关课程。以河北省高校为例,经过问卷调查及采访任课教师发现,各高校在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理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等方面已然有较完善的体系,在培养大学生信息检索、信息获取能力方面效果明显。但也必须认识到,信息技术发展的程度越高,高校筛选、储备信息的速度就越落后于社会生产和储备信息的速度。作为生长在信息化时代的大学生,传统的高校信息素养培养方式显然已无法满足其成长进步的需求,如何才能拥抱信息大爆炸的“泛媒介”时代?媒介素养教育也许就是那一剂有效“良药”。

作为信息素养的分支,媒介素养是建立在媒介、特别是大众媒介基础上的信息素养。社会发展程度越高,媒介素养就越无限趋同于信息素养。美国《图书馆杂志》在2014年3月4日发表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媒体与信息素养政策与战略指南》,首次把媒体素养和信息素养统一起来,将二者视为一个综合概念。所谓媒介素养,其核心就是对媒介信息的解读。英国学者李维斯和学生桑普森1933年在其论著《文化和环境:批判意识的培养》中最先提出了媒介素养的概念:“正确使用和有效利用媒介的一种意识、方法和能力”,为的是避免青少年受到媒介传播的不良信息的影响。

进人“泛媒介”时代以来,随着大众媒介本身的演化,媒介素养的内涵逐渐由抗拒向辨别利用转变。目前,关于媒介素养的内涵,较为公认的是1992年美国媒介素养研究中心下的定义:媒介素养是人们面对媒介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价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在新媒介环境下,媒介素养教育的内涵已丰富为既要教会学生能够利用一定的媒介知识和相应的方法、策略对媒介信息进行理性和批判性分析、思考,以辨别事物真相,另外还须具有自己动手生产媒介信息、进而参与社会行动的能力。简言之,主要包括3个层面:“知识”、“理解”、“应用”。“知识”是指关于媒介信息生产出来进而传播的知识;“理解”是指对媒介信息的理性分析和批判性认知;“应用”是指利用媒介参与社会行动并完善自我。

2.2 媒介素养教育的意义

2.2.1 学会理性解读信息真假

“新闻报道是由真实事件而引发记者们对现实的再建构”。新闻产制但新闻作品却是(新闻采集发布经营的过程及运作机制)基本上是一项不断受到特殊条件(包含组织常规、个人认知与语言结构)制约的社会行动,在人物选择、主题界定、事件发生原因的推论或情节铺陈方面,新闻报道内容均与此一隐藏之制约行动(implicitrules)息息相关。对于普通大学生来说,如何理性辨别“镜头语言”、“文字表述”和“事实真相”之间的关系,需要媒介素养教育的介人才能解决。

在高等院校,通过必要的媒介素养教育训练,提高普通大学生解读媒介信息的能力,有助于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社会、认识世界。这样一来,当面对媒介报道失实、提供的信息咨询偏颇、有失公正时,他们才有可能多重查找多个新闻源,理性分析、合理辩证,以验证事实真相,不盲目跟风、不偏听偏信,减少群体性非理性事件的发生。

2.2.2 学会查找、辨识信息价值

进人互联网时代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时代以后,媒介信息的传播由PC端转移到移动终端。信息传播的方式变得极为丰富和快捷。媒介信息的制作和传播不再只是新闻机构和新闻从业者的专利。通过“分享”、“订阅”等方式,人人都可以变成信息的源头。泛媒介时代的大学生处于信息爆炸的时代,每天面对的信息资讯以几何级增长,但海量的信息资讯并不等同于海量的知识。必须同时具备查找海量信息手段和辨识有用信息的能力,才能顺利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所以对于大学生而言,接受必要的媒介素养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不仅可以丰富自身信息源,填补与高阶层群体、精英群体由于接受层次不同所带来的知识代沟,还有助于培养其学习、分析、判断信息的能力

对于大学生来说,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同时接受必要的媒介素养教育,一方面有助于他们丰富信息源,填补与社会更高、更精英阶层之间的“知沟”;另一方面也有助于他们学习判断媒介讯息的意义和价值,在海量讯息中去芜存著,撇除无用信息,培养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2.2.3 学会制作发布提供分享

泛媒介时代,随着新媒体的兴起和流行,因其交互性、参与性等特点,受众能够自主的、自由的提供并分享信息。2010年,国际知名的美国阿斯彭研究所(AspenInstitute)与奈特基金会(KnightCommission)共同研究并发布了《数字媒介素养行动计划白皮书》(DigitalandMediaLiteracy;APlanofAction),该报告认为,当前正是将数字媒介素养引人美国社区的时机,并推出了关于如何通过社区教育运动将数字媒介素养教育纳人正规和非正规教育机构的行动计划。在这一计划中,被定义为“在充满媒介、信息丰富的社会里必须具备的技能的组合”的数字媒介素养,其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如何创建各种形式的内容,如何利用新的数字工具和技术对文字、图像、声音、语言等进行辨析、编辑和利用。因此,笔者认为,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应更加注重培养其信息的制作和发布能力。

根据研究人员在贵阳市大学生中的调查显示,91.5%的大学生会利用互联网来发布自己的生活状态信息,25%的大学生会利用互联网来发表自己对公共事务的看法。毫无疑问,互联网多媒体平台已成为当前大学生实现个人话语权的重要载体。但在以互联网通信技术为核心的泛媒介时代,大学生们在使用新兴媒介的过程中,如何制作和发布高质量且真实可靠的信息?发布信息的法律和道德界限在哪里?怎样应用新媒介来关注公共事务?如何合理并理性的发布自己的看法?这些都是当下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必须关注的内容。

泛媒介时代的大幕早已开启,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的高等院校,在培养大学生理想信念、道德情操、知识基础、能力潜质、综合素质以及国际视野的同时,还必须承担起传授大学生媒介素养技能的重任。增强其对媒介信息的解读能力,提高其对科学知识的获取能力,培养其利用媒介传播信息的能力,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和高技能兼备的全方位人才。

3 提升大学生媒介信息素养的路径

3.1 政府:从源头管控到政策支持

在“泛媒介”时代,海量信息通过不同形式的媒介,特别是网络传给了无以计数的受众。一方面,人们拥有了技术上的便利,但铺天盖地近乎将人们淹没的信息流也为认清事实真相、挖掘有价值的信息增加了难度。另一方面,无孔不人、无远弗届的信息交互也给不法分子和敌对势力对民众进行思想渗透和颠覆提供了有利机会。从这个角度来看,小到个体生命,大到政府、国家,媒介素养教育已成为我们抑制媒介“副作用”的重要途径。

作为国家的公权力机构,政府在这里需要做并且可以做的工作有很多。

(1)应积极推动相关法律规制的制定和完善,进一步加大信息管控的研究和投人,从法律和技术两个方面出发,加强网络信息平台的建设和管理,在保障公民表达权和监督权的基础上,避免因源头管控秩序发生不良事件,维护正常的社会公共秩序,促进信息网络健康发展。

(2)应将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纳人高等教育改革体系中,加强政府教育管理部门与各层次高校之间的协调与合作,充分整合各方媒介素养教育资源,建立自上而下完整、合理的媒介素养教育体系,从制度上规范并保障高等学校媒介素养教育的有效实施,并为媒介素养教育提供政策、财力等多方面支持,提高学生抵御不良思想、文化侵袭的能力。

3.2 高校:从理论教育到实践参与

爱因斯坦说过:“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怎样用它,究竟给人类带来幸福还是灾难,完全取决于人类自己,而不是取决于工具”。因此,高等院校必须顺应泛媒介时代特点,充分利用互联网移动平台信息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交互性强、容量大等优势,主动出击,将高校建成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主阵地。

首先,作为一种终身教育,要推动媒介素养教育从传统的知识传授型模式向参与启发型模式转变,让学生获得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泛媒介“时代的背景下,媒介素养教育不可避免地要求高校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应增加实践课程比例,启发并引导学生充分参与媒介信息的制作,并利用新兴媒介进行筛选和发布,以提高大学生新媒介使用技能和利用新兴媒介进行社会交往的能力。

其次,移动互联网普及后,要及时为媒介素养教育加人新的媒介素养内容,帮助大学生调整好自己与新媒体的关系。教师应让大学生拥有解读、质疑、辨析新媒体信息的能力,能够对媒介塑造的世界和真实客观世界有辨别能力,能够对“刻板成见”、“固有思想”有自我辨析的意识。让大学生能够掌握新媒体工具来达到自己的目标,而不是成为被新媒体控制的人。

再次,要充分利用高校现有新媒体资源,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提供实践操作机会。目前国内各高校都比较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与宣传,很多高校都拥有校园电视台、校园广播、网站、官方微博、微信、大学生记者团等。高校媒介素养教育可以利用学校现有媒介资源,组织学生走进校园媒体,让他们近距离了解媒体运作的基本流程和媒介信息的制作过程。鼓励学生实际参与媒介信息的制作,并以批判精神审视媒介信息,再进行发布和传播。

3.3 大学生:从自我培养到自我修养

任何一种教育都离不开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提升媒介素养教育的实际效果也离不开大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1)大学生要努力学习媒介知识,善用媒介。大学生要将外在的媒介知识与自身已具备的媒介素养进行对比,分析自身不足,查漏补缺,对尚欠缺部分进行自学。同时,还要有意识地对不同媒体存在的差异化价值取向进行分析、辨别,抛除偏见,坚定立场,不受利益群体的价值观影响。

(2)要培养自我媒介能力,巧用媒介。信息爆炸的时代,媒介信息繁杂庞大、真伪难辨。大学生一定要培养自己获取和鉴别信息的能力,针对良萎不齐的网络信息进行主观甄别;还要培养自身的信息使用能力,面对海量信息,如何快速检索到有用信息,如何对信息进行编纂与发布,如何利用媒介信息进行交流和沟通,如何快速传播真实媒介信息,都是大学生必须要具备并提高的能力。

(3)加强自我媒介修养,“内化”教育。首先,大学生要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取向,主动担当起引导网络良好风气、净化网络信息环境的责任。其次,要培养媒介自律意识,在“反省自己媒介的不道德行为,进行自我反思和责备;克制自己存在的弱点,建立自我约束的机制;在面对没有道德约束的媒介之时保持道德上的高度自觉”中提升自己的媒介素养。三是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内省和领悟,在面对良萎不齐的的信息和不良内容、思想的诱惑时能坚定自身信念,坚持正确价值取向,实现媒介素养教育“内化”为自我的道德规范,进而“外化”为自主的道德行为。


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

代写咨询
 362716231

发表咨询
 958663267


咨询电话

18030199209

查稿电话

18060958908


扫码加微信

1495607219137675.png


支付宝交易

ali.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