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性事件发生发展的心理动员机制
论文作者:同为论文网 论文来源:caogentz.com 发布时间:2017年11月06日

1. 相对剥夺感    

相对剥夺感是一种群体心理状态,反映着人们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将自己的处境与某种标准或某种参照物相比较而发现自己处于劣势时所产生的受剥夺感受,这种感受会产生愤怒、怨恨或不满等消极情绪。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重大成绩,但也出现了贫富差距拉大,某些领域利益分配不均的问题,这些问题使得社会上的某些群体感受到他们所获得的生活条件和机会低于或远远低于所期望得到的生活条件和机会时,他们会感受到心理不平衡,产生被剥夺的感觉。这些消极情绪如果长时间积累,得不到释放或宣泄,一旦碰到诱发因素,就有可能转化为破坏社会秩序的强大力量,引发集群行为。可以说,由相对剥夺感引发的愤怒不满情绪是当前我国群体性事件爆发的重要心理基础。       2.从众心理与情绪感染    

从众心理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是指个体的态度和行为受到群体成员的影响而表现出与多数人趋于一致的现象。从众心理是群体性事件参与者表现出的最为突出的心理机制。大量群体性事件的研究已表明,许多事件的参与者往往是在没有清晰了解事件来龙去脉的情况下,就盲目地参与其中,他们既与事件主体没有直接的利益关系,又没有明确的参与目的和动机,只是在群体的影响下本能地模仿他人的行为。因而群体行为中的带头者的作用至关重要,他的一举一动会成为其他参与者模仿的榜样,使参与者不自觉地追随带头者的行为。此外,当个体置身于群体情境中时,如果自己的行为和意见与群体不一致,或与群体中多数人有分歧时,会感受到群体压力,这种群体压力也会促使他倾向于与群体成员保持一致。因此,群体规模越大,个体感受到的群体压力就会越强,从众效应就会越加突出。    

在群体情景下,由于群体成员间所处情境、社会地位、态度等方面存在相似性,情绪感染现象也更易产生。情绪感染是与从众现象相伴而生的,是人与人之间通过相互刺激、相互感染、相互强化而发生的情绪交互影响。在群体成员情绪的影响和传递下,个体会无意识地卷入到群体的狂热行动中。这种非理性的情绪感染会降低个体的判断和思考能力,人们会完全被动地接收和模仿群体成员的行为和态度,进而做出一些过激的不计后果的反社会行为。尤其是弱势群体在心理上具有高度敏感性,更容易出现情绪感染现象。    

3. 去个性化    

去个性化现象是群体性事件情绪激化、冲突升级的重要心理推动机制。去个性化是指个体淹没在群体之中,失去自身身份特征和个性感。去个体化具有匿名性和责任分散两个主要特征。匿名性使得个体的自我知觉能力和焦虑感减弱,参与者作为该群体的一分子,其行为被群体共同行为所淹没,个体单独行动时存在的恐惧焦虑心理会减轻或消失。参与者感觉大家彼此互不认识,不知底细,于是,责任感下降,自我约束放松,旁若无人,从而导致大量暴力行为的产生。   

4. 群体极化    

群体极化是群体性事件暴力升级的心理机制。群体极化是指群体成员最初持有的某种态度和倾向,在经过互动交流讨论后,原有态度会向某一极端倾斜,要么极端冒险,要么极端保守。由于群体成员的生活经历、心理体验比较相似,他们更易于相互沟通和理解。这种相似的认知和不满情绪更易在互动中强化,变得更加极端化,这就使得群体的态度和行为决策更加激进。另一方面,身处群体中的人们,迫于群体压力,也希望获得群体内其他成员的认同,因此,多数人都会主动调整自己的立场,向主流立场靠拢。  


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

代写咨询
 362716231

发表咨询
 958663267


咨询电话

18030199209

查稿电话

18060958908


扫码加微信

1495607219137675.png


支付宝交易

ali.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