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价格管理政策的中国理论与中国方案
论文作者:同为论文网 论文来源:caogentz.com 发布时间:2018年02月06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在农产品价格管理的理论和政策进行了不断的探索、改进和完善。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规律、制度和管理三个层次,对我国1949年以来农产品价格理论与政策的演进轨迹进行综合分析,总结和检讨我国农产品价格管理的经验和教训,并就完善当前农产品价格管理政策提出政策性建议。    

一、理论发展    

1949年10月以来,我国经历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计划经济时期以及向市场经济转变这样三个大的经济发展阶段,农产品价格管理的理论也相应地形成了战时管制价格理论、计划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价格理论、以农补工的统购统销价格理论与剪刀差价格理论、双轨制价格理论、以市场为基础的区间价格管理理论、以工补农的农业补贴理论等。概括为一句话,就是“农业支持工业、工业反哺农业”的工农业现代化道路    

(一)理论继承与发展:农业支持工业的价格理论体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先是受美国为首的北约组织围堵和战争威胁,1960年代后又受到苏联为首的华约组织围堵和战争威胁。在两大阵营的威胁中,发生了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中苏冲突、中印冲突等,一直到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改善,1979年1月1日中美建交,发展的和平国际环境才开始逐渐形成。因此,1978年改革开放前的国际环境,决定我国经济发展不得不走一条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不得不实行长时期的准战时军事经济体制,举国上下为生存而战,先打仗后建设,实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以牺牲农业的方式积累资本发展重工业,建立自己的国防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形成了“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的方针”,这样一套独具中国特色的发展体系和现代化理论体系。

(二)计划经济的价格管理理论计划经济时期,价格管理理论的探索主要集中在统购统销价格。国家通过行政指令的方式向农民下达生产的指标和收购的指标,并采取对农产品定价的形式,从农民手中低价统购,又对城市居民和工业企业低价统销,用以维持大工业的低工资和原材料的低成本,提供不断产生超额工业利润的条件,最后通过大工业利润上缴,集中起国家工业化建设的资金。    

(三)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和工业反哺农业理论    

中国有典型的城乡二元经济特征,这种城乡二元结构是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经过长期演变逐渐形成的,即一方面传统农业部门主要集中在农村地区,劳动生产率低下,农业人口比重大且结构严重失衡;另一方面,以工业为主的现代非农业部门主要集中在城市和城市周边,劳动生产率较高,非农就业人口比重相对较小    

(四)双轨制理论    

改革开放以来,价格双轨制被认为是中国改革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制度和理论创新之一。价格双轨制理论允许国家定价和市场定价同时存在,口的是实现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在农产品上,让农民在一定数量统购价粮食之外,其余粮食可以随市场定价,能够提高市场主体的自主性和灵活性,进而提高农产品生产和流通的效率。    

(五)农产品价格区间管理理论、价补分离理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产品市场逐步开放,开始探索以最低收购价、临时收储为代表的价格区间管理理论,以及价补分离理论。    

最低收购价政策又被称为支持价格政策,主要针对稻米、小麦等主粮。在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时,政府事先对相应的农产品规定一个政策价格,当市场价格低于政策价格时,政府相关机构按照政策价格进行收购;当市场价格高于政策价格时,农民可以直接按市场价格出售农产品,政府对市场活动不加干预。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的口的是使得市场价格不低于某一水平,从而保证农民收人、稳定农产品市场。

(六)国内与国际价格    

在国内市场上,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在世界市场上,商品的价值由“世界劳动的平均单位”,即有关国家生产该种商品所消耗劳动的平均单位所决定。因此,同一种商品在世界市场上的价值与在国内市场上的价值是不等的,它的国际价格与国内价格也是不等的(马克思)。    

二、政策实践措施及成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政策经历了农业支持工业发展到工业反哺农业的历程,农产品价格政策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包括从初期的稳定粮食低价政策到口前的价格支持和农业补贴等政策。    

(一)计划经济时期的物价稳定政策    

针对当时粮食市场上多种经济成分并存情况,在对粮食实行自由贸易条件下,加强公粮征收,加大对市场抛售力度,巩固国营粮食商业的主导地位

(二)市场经济体制过渡时期的价格政策革新    

市场经济体制过渡时期(1979-1984年),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在国家政策、供需关系和国际市场变化等因素影响下,我国主要农产品零售价格波动开始加大,价格水平稳步上升。在不影响统购、派购政策的前提下,我国分步引人市场机制,放开部分农产品价格,开放集市贸易    

(三)农业税收制度的取消    

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工业反哺农业理念逐步成为农业政策的核心,中央开始实施农业税减免政策。    

(四)价格支持政策的出台和改革    

2004年以后,我国粮食购销市场和价格全面放开,国家实行粮食最低收购价、临时收储等价格支持政策。其中,部分农产品的临时收储政策可能逐渐被口标价格政策、生产者补贴制度所替代,也是近期市场价格支持政策的调整方向    

(五)农业补贴的改进    

我国农业补贴中发挥作用较强、补贴力度较大的补贴是良种补贴、种粮直补、农机购置补贴和生产资料补贴。为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促进粮食生产,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对粮食主产区的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以此来维持农户种粮积极性,并使种粮农民获得适当收益,从此四项补贴政策开始成为主要的农业补贴政策。    

(六)农产品贸易政策的调整    

随着经济全球化、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人,我国农产品贸易政策不断对外开放。尤其是加人WTO前后,我国通过多项措施加大了对外开放步伐   

三、我国农产品价格管理理论与政策的启示和改进建议    

在梳理我国1949年以来的农产品价格管理政策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经过几代经济学家和政策制定者的不断研究和探索,我国在农产品价格管理上形成了一系列独具特色的原创理论,以及一系列适应国内实情的稳定农产品价格和保障主粮供给的中国方案和中国政策。这些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方案、政策在农业价格管理领域为世界人民贡献了中国智慧,依然需要我们继承、发展和推陈出新,同时也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一)只有结合中国国情的原创性价格理论,才能创造农业生产的中国奇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面对一系列对我国十分不利的国内外政治、经济和自然环境,政策制定者和经济学家们通过研判、对比、分析、改进,按照“遇到社会经济问题一寻找和积累解决问题的办法一制定政策应对”这一传统的政策制定路径,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规律性认识和政策理论依据,设计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即中国现代的经济理论与政策的形成方法论〕正是这些结合中国国情的原创性价格理论,创造了农业生产的奇迹。   

(二)只有根据环境及时进行政策调整与边际改进,才能实现中国粮价的持续稳定当今世界,生态环境、国内外农业科技、经济环境持续革新,农产品价格政策在维护必要稳定性的同时,需要不断适应环境,适度进行调整和改进。   

(三)只有从理论和实践、计划与市场、国内和国际的变化中不断优化价格政策,才能使我国的农业发展走向新的辉煌    

1.妥善处理国家和市场的关系    

处理好国家和市场的关系是当前农产品价格管理理论的关键。国家与市场的关系,在经济运转中本质上就是政府与企业、家庭、个人的关系。过度干预市场容易产生市场紊乱和调控时滞等一系列的问题,因此制定农产品价格政策时就需要充分尊重市场规律 

2.创新体制机制与政策管理方式    

制度建设,关键是体制机制创新,这是政策得以顺利实施的前提。当今迫切需要在充分吸纳古今中外经验和教训基础上,加强阳光立法,以问题为导向,与时俱进地创新体制机制设计和管理方式    

3.强化监督与问责    

鉴于政策在执行过程中的腐败问题,需要强化对政策执行者的监督管理,加大反腐的打击力度,从而保障农产品供给与价格管制制度得到有效执行。对于中储粮管理,关键要在全国范围内定期开展清仓查库工作,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信息平台,即时掌握全国粮食库存情况,为国家开展粮食调控提供准确和可靠的数据,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价格稳定


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

代写咨询
 362716231

发表咨询
 958663267


咨询电话

18030199209

查稿电话

18060958908


扫码加微信

1495607219137675.png


支付宝交易

ali.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