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综述
论文作者:同为论文网 论文来源:caogentz.com 发布时间:2016年09月29日

中小企业在很多方面具有特殊的优势,成为新经济体制下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小企业通过不同的途径成为跨国公司,这一时期的中小企业国际化理论也不断出现。

(一)企业国际化阶段理论

70年代北欧学者Johanson; Carlson等提出了“Uppsala模型”企业国际化阶段理论。该理论有2个基本命题:企业国际化应被看做是一个过程;这一发展过程表现为企业对外国市场逐渐提高承诺的连续形式。美国Cavusgil认为应该将国际化的过程分为5个阶段,即国内营销阶段、前出口阶段、试验性卷入阶段、积极投入阶段和国际战略阶段。

以上理论适用于制造企业跨国经营的分析,对于“市场寻求型”企业跨国经营比较适合,但对于资源需求型、技术寻求型和国家战略型的跨国公司则不怎么适合。

(二)企业国际化的带动论

企业跨国经营的状况是企业跨国经营的“推动力”和“阻碍力”间的一种平衡状态。在跨国经营中,既存在着惧怕风险、学习能力局限的“阻碍力”,也存在着激烈竞争和海外经验获取的“推动力”。因此,企业跨国经营的发展必须做到“推动力”的增加和“阻碍力”的减少。大量的研究表明,企业跨国经营的国际化带动理论一般包括订单带动论、客户带动论和竞争带动论。多数企业最初出口的动力来自国外客户的订单,这不仅企业带来出口的机会,也减少了企业出口的难度与风险,这就是订单带动论。而对于客户带动论,一般指客户先打入国外市场,那些为客户提供服务的企业比如银行、保险、广告等也就自然而然的随客户进入国际市场,逐渐进行跨国经营。在垄断行业,当某一企业进入国际市场后,其他竞争企业为了避免另一企业在海外发展壮大使自己在竞争中被淘汰,其他竞争企业也会去同一国家或者地区开辟市场,这就是竞争带动论。

(三)国际新创企业理论

1994年,Oviatt和McDougall教授指出:“国际新创企业是一个从一开始就从使用多国的资源并在向多国销售中寻求重要竞争优势之获取的企业组织。”这一理论基础与华人跨国经营的理念和经验有很多的相同点。

1.2.2国内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综述

中小企业在中国企业中占有很大的比例,从1995年开始,随着政府政策近年来不断的开放和快速发展,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问题越来越受到学者的关注。

(一)一些学者探讨了我国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不足及其对策

一些学者认为,我国中小企业跨国经营存在以下不足:投资规模小,水平低;对外投资分散,难以形成集中优势;投资多为中小型项目,以设备技术和劳务输出等方式进行,主要利用劳动力优势等。然后学者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战略性方案,比如与大型跨国公司强化紧密联系;提高人员水平;专业化经营与网络供应联盟组织相结合;进入目标市场。

(二)一些学者对我国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适应性和借鉴作用进行研究

一些学者认为,中国的中小企业应该发挥比大企业更加灵活的战略来弥补资金和规模等方面的不足,利用廉价劳动力的优势。而且借鉴跨国公司的先进经验和获得国外的营销网络,使中国中小企业的全球营销活动和大企业间的差异逐渐消除。

(三)一些学者关注某一典型地区企业的跨国经营战略

比如温州、浙江、云南等地区的中小企业,分别根据自身不同地区的特点提出不同的跨国经营对策。首先要吸收自身或者其他企业的经验教训,深入考察跨国经营所带来的机遇和风险,再根据自身特点,开展具体对策,完善企业自身能力来提高国际竞争力。

(四)跨国经营分类

康荣平等认为华人跨国经营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先具备了某种竞争优势,再利用该优势开展跨国经营,并逐渐成长为跨国公司的企业;二是通过跨国经营方式获取某种竞争优势,也逐渐成长为跨国公司的企业。

前一类企业正如Johanson提出的Uppsala模型,与传统的跨国经营理论企业很契合,遵循了“偶尔出口活动—通过国外代理商出口—建立国外销售机构—国外生产”这一渐进的发展过程。而后一类企业的发展基础和国际新创企业的发展基础是非常相似的。


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

代写咨询
 362716231

发表咨询
 958663267


咨询电话

18030199209

查稿电话

18060958908


扫码加微信

1495607219137675.png


支付宝交易

ali.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