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法视角下校园中庭流动景观空间塑造策略——以仲恺农业工程学院英东楼为例
论文作者:同为论文网 论文来源:caogentz.com 发布时间:2018年01月30日

引言    

“空间,外在于我们,囊括并转换事物。”巴什拉在《空间的诗学》一书中曾启示设计者从现象学的角度考量空间,里尔克在诗中用一棵树的形象为空间注入想象的力量,使内在空间承载梦想。建筑诗哲路易斯·康(LouisKahn)认为:“学校起源于一个人坐在树下与一群人讨论他的理解。学生们在思想交流中做出反应。很快空间形成了,这就是最初的学校。”高校校园的中庭开放空间作为“乐山乐水、气类相合”的文化载体,承载着塑人育人的场所精神。动线是否拥挤?节点是否合宜?空间是否有利于激发公共生活和活动的开展等方面均是设计需要考虑的问题。

1理论探讨与场地特征剖析

1.1空间句法定量分析园林空间特性    

空间句法理论是由伦敦大学的Bill·Hillier教授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提出的空间形态分析技术。空间既可以影响人的活动,又可以创造人的活动,两者相互制约,彼此促进。大量研究表明,空间句法理论具备通过拓扑运算模拟视线汇聚点及人流运动轨迹的可能性,相比于传统调研、访谈的单一模式,笔者选取轴线法、视域分析法来诊释校园开放空间的深层结构层次更为高效、便捷。

1.2校园流动景观空间塑造策略      

“构成新建筑的两个最重要的方面,是以流动、运动的概念作为基础”建筑内部流动空间的探索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密斯革命性地打破了建筑空间的封闭性。校园是风景沟美的思维交流场所,通常被高冷孤僻的方盒子、整齐划一的铺装场地、单调冗长的步行空间生硬屈曲。校园流动景观的塑造重在入口空间、深在中庭空间、妙在道路空间,设计需重点把握交往空间与交通空间句法量化的最优关系,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尊重有温度的记忆文脉,延续流动的有活力的公共活动。在景观更新中引入流动空间的设计理念,将道路、广场、平台、绿地、水体、架空层等节点要素串接起来,方能形成具有力量、贝武予情调、开放流动的校园交往动线。

1.3样本研究范围与解析    

研究选取了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海珠北校区作为样本,校园现状规划以南校门—廖仲恺先生雕像—行政楼—英东楼为校园景观轴线,其在流动景观空间结构的类型上具有一定典型性,涵盖了入口、中庭、道路3个主要流动空间类型。校园的交通骨架为环形网状布局,以行政楼和图书馆英东楼为中心,串联起图书馆、科学楼、教学楼、学生宿舍等区域,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校园空间。景观设计需要处理好“新”与“旧”的关系,将场地文脉、精神延续传递下去。

2校园中庭动线与情境设计策略

2.1中庭“流动景观”界面、动线组织类型

2.1.1连接型景观界面    

中庭景观序列的组织是一种时空的艺术,“时空连续”的历时性动观体验是对中庭绿地空间的有机渗透英东楼建筑周边以线形流线主导的游线组织缺乏驻足停留的景观空间载体,设计通过道路可达性的提升,结合虚实、藏露、开合的图底互换,有助于增强空间景观界面的连接性,提升校园绿地空间整体性与开放I陛。

2.1.2引入型景观界面    

引入型空间以连接型空间为基础,通过道路的倾斜转折、色彩及材质区分,将人流引入特定景观界面。引入性景观空间能有效地增加建筑的渗透性与连续性,需要在绿化、园建、设施小品的设计中进一步强化。

2.1.3穿越型景观界面    

在校园穿越型空间中,平台、广场、走廊等即是交通空间又是停留空间,成为一种空间流动的暗示。英东楼东走廊尽端小报告厅改造前交通压力大,通过穿越式的活动场地可以挖掘一个潜在的“舞台”。出行、聊天、散步等一系列日常穿越的过程,实现了对中庭空间活力的有效激发,随意或偶然的短暂驻足停留能有效的为师生解压。多层次的绿化增加空间的层次感,形成连贯与统一的穿越性景观界面。

2.2中庭景观空间情境设计策略

2.2.1中心发散型的公共交往空间    

校园中庭是教学类建筑重要的空间过渡型空间,起着气候调节、集散人流、建筑采光等一系列作用。树形美观、花香淡雅的海南菜豆树是中庭公共空间的视觉中心,花开时节淡黄色的圆锥花序传递着质朴、务实的厚重情感。多元化的共享空间的情境设计策略,可以促进青年学子间偶然性的文化交流,增加信息传递的机会。设计中独立增加了一个不受气候干扰的户外景观构筑物,趋向于多样性功能,通过形态和环境的安排(户外小卖部、新品种展示屋等),可激发空间中有活力和持续的公共活动。

2.2.2线性引导型的景观流动空间    

中庭景观设计应首先考虑人群日常流动的行为特征和使用需求。交通路线尽量体现动静结合、收放有序、为不期而遇庭院交流提供独立的围合界面。设计充分体现出人性化、便捷、舒适、可达性高的线性引导规律。形成错落有致的舒适小环境,让学生能够享受到温馨亲切的阳光与绿意。

2.2.3点线结合型的雨水收集空间    

项目地块竖向设计标高较低,中庭内涝问题频发,闷热雨季期间,蚊虫滋生,给师生的实验工作环境带来了一定的影响。设计增加了衔接道路的标高,完善绿化带内部排水系统,将雨水排入沙井加以绿化利用,形成了点线结合形的雨水收集系统,建设绿色生态校园。

3句法理论运用于“流动空间”的探索与实践

3.1凸状分析与功能布局决策    

在分析界定明确的英东楼周边的空间时,笔者选用了建筑空间适用度高的凸空间法,根据场地实测图用最少且最大的凸状覆盖整个空间系统,边界的界定以英东楼周边主要的交通道路进行划分。从英东楼整体与局部整合度的综合分析来看,笔者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1)英东楼前后道路空间冷热不均,除了楼前的a1-a2, a1-a4, s2-s4段主要交通空间外,楼后罕有其他高整合度区域。a2-a3段步行空问相对a1-a2段主要车行空间具有明显的交通弱势。    

(2)中庭景观改造区:s2, a3, a4三角形地带相对于英东楼其他公共空间,整合度整体偏低。该区域平均深度较高,空间到达的便捷程度较差,与主要道路联系薄弱,削弱了吸引人流聚集的潜力,这与实际调研的I清况相符。    

(3)英东楼两翼空间整合度悬殊较大,左翼衔接主要交通路网,中庭空间做了适当路面硬化,空间整合度较好;右翼为项目现状用地,电梯间尽头为可容纳120人左右的小报告厅,然而该处平均整合度0.77,明显与该处实际功能不匹配,容易造成人流堵塞。

3.2车由线分析与方案道路选型    

在空间分析中,轴线法的相关参数表示人在空间中的移动、转移等能力的强弱。选择度是考察一个空间系统内任意两个空间之间的最短路径被选择的次数。数值越高表明该处具有较大的吸引交通穿越的能力。根据笔者的实地调研,设计初稿确定了3种道路的设计方案Ch2中路径一道路衔接S3至S2处双跑楼梯,形成了下型路网系统,中庭内部道路吸引交通穿行的能力较图Ch1明显提升。从数据分析来看,方案二较其他方案有较高的被选择通行可能性,但方案三英东楼周边道路的选择度数值:a1-a2>a1-a4>a2-a3>a3-a4与实际交通情况最为符合,因此,改路径为最佳方案。

3.3视域分析与景观旷奥界定    

人对空间的理解通常是来自视平线所及的区域。视域分析是探索空间对视线的引导或阻隔方式以及空间感受的重要媒介,可以直观反映人在空间视域整合度、视域选择度等参数,这些要素与校园开放空间密切相关。英东楼现状场地平整,笔者选用视域分析法来量化人在三维空间的视觉感受和空间认知,并通过景观设计界定视线范围,把握校园中庭景观体验。

结语    

(1)俗话说“改园更比改诗难”,就景观设计师而言,先入为主的设计思维模式的羁绊,必将受到当下景观数字化更新浪潮的冲击与挑战,空间句法的介入客观归纳了流动景观的潜在规律,可以协助设计师进行卓而有效的分析、评价、推演、规划。    

(2)庭以景胜、景因庭异,就校园中庭而言,流动景观的建构不仅承载着服务对象日趋多元化的心理需求,而且承担着思想交流、文化共享等公共职能的拓展。面对行为因素层面上更加多样化空间需要结构,景观设计师需要通过科学定量的分析,探索空间内部构形规律,科学优化设计方案,有目的地塑造动态运动。    (3)句法视角下的校园中庭景观规划实践,可有效地激发校园绿地空间的可理解度,加强中庭空间的开放性与渗透性,促进中庭场所中学习与交往等公共服务职能的履行。


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

代写咨询
 362716231

发表咨询
 958663267


咨询电话

18030199209

查稿电话

18060958908


扫码加微信

1495607219137675.png


支付宝交易

ali.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