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区划的分区特征
论文作者:同为论文网 论文来源:caogentz.com 发布时间:2018年02月26日

现代农业区划一级区综合反映了气候、地形状况,以及国土空间主体功能特征,农业二级区不仅考虑中观尺度的光、热、水、土资源地域分异,也综合考虑地区主体功能、城乡发展阶段、农业现代化水平等经济社会因素,区域非均衡发展导致农业二级区的空间变化较为明显。    

比照1951年版综合农业区划与本区划统计指标,进一步分析农业区社会经济变化,各农业区发展特征与区域问题,明确了各区现代农业发展方向。考虑数据获得的可行性、完整性,本文选择1990年、2014年统计数据计算各农业区划分区指标。农业一级区特征与发展方向归纳如下,农业二级区基本特征如表2所示。    

(1)东北山地丘陵区,包括大兴安岭北部山区、呼伦贝尔地区、小兴安岭和三江平原地区,以及吉林、辽宁东部山区。该区地处与蒙古、俄罗斯、朝鲜接壤的边境地区,人口密度低,少数民族集聚,以粮食生产和林区特色农业为主,其中农业产值所占比重超过20%,林地面积占全国的15.9%,是中国重要的农林特产品基地。随着气候变暖,该区水热条件明显改善,农业适宜区北移,农业生产规模与产量有所上升。然而,该区生态环境脆弱,荒坡、湿地大规模开垦加大了农业生态风险。    (2)东北平原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中西部,以及内蒙古通辽市。该区地形平坦开阔,土壤肥沃,耕地面积占全国的13.2%,粮食、肉类生产分别占全国的20.7% ,15.9%,是中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和粮食调出区。该区也是东北地区人口、经济密集区。2003年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实施以来,该区城乡发展转型和农业生产方式转变明显。随着全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东北平原区产业结构调整与城乡转型升级压力增大,需优化农业水土利用结构,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促进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全面提升现代农业综合生产力和竞争力。    

(3)京津冀鲁平原与山地丘陵区,主要包括京津两市,河北省除与内蒙古接壤的县市,以及鲁北、鲁中地区和山西东部部分县市。该区光热条件较好,人口、耕地面积分别占全国的9.4%,  10%。人均耕地少,人地矛盾较突出,水资源短缺和污染成为农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农业机械化、产业化水平较高,设施农用地面积占全国的15.4% o然而,农村空心化、人口老龄化等乡村病问题突出,特别是长期的极化发展形成了环京津贫困带。该区农业发展呈现出两大趋势,一是优化种植模式,发展节水高效农业、精准农业,用信息化手段提升农业资源利用效率;二是制定分区农业发展与乡村振兴战略,满足新型城镇化所需基本农产品供给,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田园综合体建设,促进新型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    

(4)黄淮平原区,包括河南大部地区、鲁南丘陵区和苏、皖北部地区,主要由黄河泛滥和淮河冲击而成,光热水分与地形条件祸合较佳,是中国传统农区。耕地面积、粮食产量分别占全国的11%, 21.3%,肩负着国家粮食安全重任。农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3.5%。近10多年来,设施农业发展快、规模大,设施农业面积占全国的23.9% ,但农业产业化、信息化不足。该区宜重视推广现代农业与工程技术,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与农业基础优势,建成全国粮、棉、肉等大宗农产品重要生产基地,创新现代农业经营模式,推进水土综合整治工程,培养新型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建设“人”、‘她”、“业”协调发展的田园综合体和现代美丽乡村。    

(5)长江中下游平原区,包括上海、湖北、江苏、安徽南部地区及浙江、湖南北部地区。主要由长江及其支流冲积而成,地势平坦,水网密布,土地肥沃,农业发展条件好,是中国重要的水稻、棉花、油菜产区。设施农业较发达,设施农业用地占全国的19.9%。该区经济发展水平高,GDP总量占全国的23.8%。在全国主体功能定位中,该区既是城镇优化开发区域,又是农业重点开发区域,PJ}需创新土地流转制度与经营模式,推进优化城一镇一村空间等级体系,破解人口老龄化、农地撂荒等突出问题,提高农地利用效率与效益,加快建设产前一产中一产后融合、生产一生活一生态兼具的多功能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6)东南沿海丘陵区,包括浙江中南部、福建和广东东部沿海地区。该区海岸线漫长,光、热、水等资源祸合程度较佳,是中国重要的水产品养殖和经济作物种植区域。人口密度仅次于黄淮平原区,城镇体系发育较好。但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区域农业地域功能明显下降。该区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重点地区,有着深厚的外向型经济基础,产业结构逐渐向资本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型。依托该区现有农业基础和区位条件,适宜推进农业产业化、信息化、市场化,大力发展外向型、都市型、高品质的多功能型现代农业。    

(7)江南丘陵区,包括江西、闽西、粤北、湘中南山地丘陵和桂北山地区。该区开发历史悠久,农业所占比重高,是中国重要的复合农业区之一。主要粮食作物有水稻、小麦等,油茶、茶、柑橘等亚热带经济作物产量在全国占有较大比重。随着人口城镇化,农业出现兼业化、土地退化问题。该区PJ}需强化土地整治与水利建设,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绿水青山,深化产业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战略,通过开发生态、绿色、优质农产品,大力发展农业观光旅游业,带动农业结构调整与农村经济转型发展,稳定提高农业综合产能与农民增收水平。    

(8)内蒙古高原区,包括内蒙古中东部高原、鄂尔多斯高原部分地区。该区地处干旱半干旱气候区,是中国重要草原区和草牧业生产重要区域。区内生态环境脆弱,生态保育成为重要的地域功能。近年来在资源开发导向的发展模式下,人均GDP和人均财政收入较高,但发展的可持续性成为该区重大的战略问题。要扭转矿产资源过度开发、草原开垦导致生态严重退化局面。重点发展新型草原农牧业,优化粮经饲结构,做强饲草种植与加工业,培育现代种业、草牧业新业态,构建区域性生态、绿色、安全、高效的现代特色农业体系。    

(9)黄土高原区,包括山西、宁夏、陕西秦岭以北和甘肃东南部地区。该区地形复杂多样,生态环境脆弱,特色经济林果、绿色五谷杂粮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1999年以来退耕还林工程成效巨大,实现了由黄变绿转型,有效减少了区域土壤侵蚀量「3010  2012年以来,实施黄土丘陵沟壑区治沟造地重大工程,明显改善了区域农业生产条件,有效破解了当地大规模退耕还林后“缺田少粮”难题。实验表明,试验推广沟道一边坡土地整治工程与现代农业技术,重构黄土高原水土气生能相融合的地域格局,充分挖掘农业“一季变两季、一业改三业”的潜能,创建有机农业特区,大力发展特色林果、设施畜牧、杂粮生态产业具有广阔的前景。    

(10)四川盆地区,包括陕、甘南部、四川中东部、重庆西部和湖北十堰市西部3个县级单元。该区以盆地和冲击平原为主,农业类型多样、自然资源丰富、人口密度大,耕地面积占全国的8.9%,是中国水稻、棉花、油菜籽主要生产区域之一。区内北部秦岭山地的地形起伏度大,垂直地带性明显,耕地分布细碎且小规模,农业机械化程度低。以成渝为“双核”形成的区域城市群为农业转型发展奠定了动力基础,城郊现代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和创意农业快速发展,既满足了城镇化发展的需求,又形成了城市生态屏障,因而成为该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方向。    

(11)云贵高原区,包括贵州、云南北部及川南部分县市、广西西北、湘西和湖北恩施自治州。该区地形复杂,起伏度大,耕地面积占全国的6.9%。少数民族聚居,经济发展相对滞后。随着城镇化发展,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转移进城,导致农村贫困化、主体老弱化问题突出。该区农业主要功能在于促进就业与社会保障、加强生态保育、发展特色生态农业。农业发展宜充分发挥原产地生态优势,农林果药多元并举,推进适用于南方山地丘陵区农业生产的中小型机械化,加快特色农产品基地化生产和加工贸易,稳定提高农民就业能力和增收水平。    

(12)滇桂岩溶地貌区,包括云南、广西南部,粤西部分地区。该区水热资源丰富,是中国热带农作物的核心区。喀斯特地区的石漠化严重,缺水少土,人均粮食产量仅271.1 kg,不及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贫困地区集中连片,农业经济仍占重要地位,农业产值约占地区生产总值的20%。农业主要地域功能体现在农产品供给、生态保育、休闲与文化功能提升,充分发挥热带农业生产的比较优势,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品牌化运作和现代化储运,加快建设区域性的优质高端农产品市场体系。    

(13)甘新沙漠高原区,包括甘肃西北部、内蒙古西部及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该区土地资源、光照资源丰富,以绿洲特色农牧业为主,是中国重要棉花、水果生产区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潜力区,棉花产量占全国的41.7%,果蔬产业发展也具有广阔的前景。由于水资源缺乏、地域辽阔,农业用水及对外交通成为农业生产与流通的主要制约因素。需推广节水保育技术,解决水土资源不匹配、低效利用问题。同时,进一步提高农业标准化、机械化水平,缓解现代农业规模经营的社会压力。    

(14)青藏高原区,包括西藏、青海及其与四川、甘肃、云南邻接的边界区域。该区高寒、地形起伏、生态环境脆弱。农业生产以传统的高原农牧业为主,牧草地面积占全国的46.7%,城镇化水平、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偏低。生态保育是本区农业主导地域功能,重在保护和传承传统农业文明、民族文化,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适度发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促进农业生产向产业化、组织化和生态化转型,以现代农牧业、生态旅游业发展带动农牧民就业与增收。    

(15)海洋农业区,21世纪进入海洋经济时代,通过加强海洋农业管理、加大科技投入与创新力度,加快海洋渔业生产方式转变,建设中国“蓝色粮仓”。在重视保护近海海洋生态环境、海洋生物资源,保障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前提下,发展壮大现代海洋经济,重点面向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科学规划近海养殖业与捕捞业,有效提升海洋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与竞争力。


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

代写咨询
 362716231

发表咨询
 958663267


咨询电话

18030199209

查稿电话

18060958908


扫码加微信

1495607219137675.png


支付宝交易

ali.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