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视野下农业水利遗产价值创新研究—以贵州安顺鲍家屯为例
论文作者:同为论文网 论文来源:caogentz.com 发布时间:2018年06月20日

 

农业与旅游的融合是未来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的新“三农”发展理念,推动了“旅游+”引领传统农林业与科教、文化、康养等产业的融合发展,能够有效延伸农业产业链,拓展农业新业态。    

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治水历史的农业文明古国,承载古人伟大智慧和创新精神的珍贵传统农业水利遗产,是我国和世界人类文明的重要财富。这些传统的水利工程不仅可为现代水利建设提供借鉴,有的至今仍在发挥防洪、除涝、灌溉、供水与水环境改善等综合利用功能。在工业时代的“殖民化”进程中,农耕文明逐步退出历史舞台,不少农业时代的创造物被逐步“遗产化”。伴随现代水利设施的修建,大量的农村传统水利设施遭到破坏、废弃乃至被新修水利取代。部分以旅游为开发模式的遗产,受到区域经济环境及水利设施特点的制约,遗产地文化传承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存在价值偏离、浅层结合、文化消亡等问题。如何有效盘活农业水利遗产资本价值,探索一条适合水利遗产文化保护与传承并与相关产业有机融合的道路,成为学术研究的当务之急。    

本文试图以贵州省安顺鲍家屯为研究案例,探索在“旅游+”战略视野下,通过文化整合与价值创新,以产业发展盘活遗产价值,实现农业水利遗产保护的可持续性。

《钟九闹酒》的文本和历史记忆

《钟九闹槽》是19世纪中叶产生并流传在湖北崇阳一带的近代汉族民间长篇叙事山歌,长诗描写了清朝道光年间钟九(人杰)领导农民闹槽的故事。全诗长150。余行,匕言五句为一段,前四句对称,第五句引申和深化第四句,音律上常与第四句押韵,是典型五句子山歌形式的叙事诗。长诗蕴含着英雄主义情怀的同时又贴近现实生活,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是反映近代地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民歌,是崇阳一段历史的鲜活展现。长诗产生后逐渐以口头和书面两种方式传承。2007年6月《钟九闹槽》与另一部长篇叙事民歌《双合莲》一起入选第一批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钟九闹槽》是汉族长篇叙事民歌的经典之作,是近代汉族长篇叙事民歌的最高成就的代表之一。以《钟九闹槽》等为代表的长篇叙事山歌(也称叙事长诗)

不仅是地方优秀文化,也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传颂“活”历史和活态艺术形式的长篇叙事山歌,探究其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希望对优秀民间文化的传承与弘扬能起一定的积极作用。    

一、《钟九闹潜》产生的人文地理条件      

(一)鄂南地区的人文地理    

鄂南地区咸宁市198。年代进行大规模的民歌、民间谚语、民间故事(三民集成)收集工作,收集到的长诗有36部。现在发现和整理的长诗作品有50余部。主要分布在崇阳、通山、通城、咸宁(现咸安区)四个县。鄂南地区长诗的收集整理给人们带来惊喜,也带来疑惑,为什么在鄂南地区会产生这么多汉族长诗,汉民族其他地区为什么少有叙事长诗呢。鄂南居湘、鄂、赣三省交界处,是三苗故地,是明清时期“江西填湖广”的重要通道,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人民在这里汇集,他们为了生活必须相互交流,又努力保持自己的特色,他们“宁卖祖宗田,不改祖宗言”,“十里不同音”“九板十三腔”。令人眼花缭乱的方言就是很好的证明。鄂南地区文化构成复杂,在人们长期交融中逐渐稳定并形成自己的特色。以歌叙事的咸宁民俗和民间叙事长诗就是在这种环境中产生的。    

(二)崇阳县的人文地理    

崇阳县今属咸宁市,明清两代,属湖北省武昌府,旧志谓其“四周崇山环绕,中土平衍,俨如天城”。崇阳东界通山,南邻通城及江西省修水,西接通城和湖南临湘,北连赤壁、咸安。境内隽水自西南向东北流入赤壁境内陆水水库,有”八山半水分半田”之说。被兵家视为“吴楚关隘”“湘鄂咽喉”,也有“江夏南屏”之称。崇阳人有爱唱歌的传统,明代王应斗(崇阳人)《端阳竹枝词(三首)》其一:“少年歌舞少年船,不惜春衣浪典钱,拍手江干贫亦乐,管他正赋与加编。生动描写了崇阳人喜爱歌舞的情境。作为地方大事的钟九闹槽事件被当地人编成歌谣实在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三、钟九闹潜的历史记忆    

《钟九闹槽》是靠手抄留存至今供人们口头吟唱的歌本,用民间诗歌形式叙述了从清道光十六年到道光二十一年崇阳县农民闹槽事件,通过官绅民三方在征槽中的活动集中展现了闹槽过程,描述了当时的社会秩序和人们生活状况。  


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

代写咨询
 362716231

发表咨询
 958663267


咨询电话

18030199209

查稿电话

18060958908


扫码加微信

1495607219137675.png


支付宝交易

ali.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