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论文】民国时期的架厢运木
论文作者:同为论文网 论文来源:caogentz.com 发布时间:2018年07月10日

架厢运木是我国山区旱运木材原条的一种方法,是在山地采伐集材点至水运起点之间架“厢”,依靠人工在厢上拽运木材,使木材运输相对肩扛更为省力。厢,亦称厢道,是人工建造的较为平坦的运输木道,建设厢称为“架厢”。“厢”也有一些别称,《沉陵县志》 《贵州省剑河县林业志》以及其他一些文献将“厢”写作“箱,吴中伦(1984)在《杉木》中称厢为“架空木道”,盛伟彤((2014)在《中国人工林及其育林体系》中称之为“架空木滑道”。运木工人将木材放在厢上拽运叫“拉厢”,对“拉厢”的称谓也各有不同,有的称为“拉山”《大庸县志尸」卿、《沉陵县志》中写作“拖箱”,《魁胆侗寨解放前的林业生产调查报告》中写作“拉木’根据文献中多数的提法,本文采用“厢”“拉厢”“架厢”的称谓。经过查阅《世界林业简史)翻译的苏联文献《木材陆运学》《运材多支架架空索道》以及国外木材运输的相关研,均没发现与架厢运木相同的木材集运方法,因此,初步判断这种运木技术属中国特有,非舶来品,具有一定的民族文化价值。    

有关架厢运木的记载多出自明清时期的采木文书,并散见于湖南、广西、贵州、四川等省区的地方志,以贵州清水江流域的记录居多,各地地方志将架厢运木记录在有关林业发展的森林采伐运输部分,多为一时一地的记录,缺乏对架厢运木历史全貌的整理与归纳。就当前的认识来看,架厢运木仍被定性为一种落后的技术、一种民俗活动、一种艰苦的劳作,而对其社会和文化贡献则鲜有提及,笔者认为,这有失偏颇。本文在收集整理古代文献的基础上,对贵州省锦屏县、天柱县的林业专家和实地目睹过拉厢的人士调研访问,结合文字和照片资料综合分析,描述架厢运木在历史上的应用,然后对其社会和文化遗产价值进行评述,以期从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视角解读架厢运木技术,并提出弘扬传统架厢运木的相关建议。    

民国时期西南山区木材采伐,多为木商进山收购,雇人把树木砍倒在山上,大多数木材是以“厢运”的形式运送到河边,然后再到河上放排运到下游,特别是在清水江流域的木材采运中架厢运木尤为普遍。湖南、广西、贵州、陕西等省的一些地方志中有民国时架厢运木的介绍。根据《三穗县志》记载,贵州三穗县在民国时期没有管理采伐的政府部门,木材采伐无计划,常有外地木商到顺洞、木良、香炉、绞强等地买山砍伐,从山场架厢,运至河边[+s}}}n。小径级木材以肩扛为主,大径级木材架厢,以人力拖拉运送。架厢过程中,为了经济利益,常常选择最短路线,逢山要开路,逢田要过田,将厢铺成一条直道  

民国时期拉厢工人多为当地人,木商与当地林主定好收购协定后,由林主或包工头按工种雇请木夫,承担砍、拉、运的工作。工人少则几十,多则上百人,夏末秋季采伐,收完庄稼后放木下山,人冬则架厢拉木到河边,一单木头要六七个月才能做完。当时山区居民参与拉厢劳动比较普遍,根据杨有耕1963年对贵州省锦屏县高岑公社魁胆大队年满35岁以上的男子逐个调查,统计他们在19451949年间的拉厢情况:全大队35岁以上男子共101人,参加拉厢的98人,占总人数的97%。未拉厢的3个人,其中一个是木匠,从事手工业劳动;一个是残疾人,行动不便;一个体弱胆小,不宜拉厢。可见当地从事拉厢运木的情况较为普遍。赵玉燕(2010)记录了民国时期湖南绥宁地区运输木材的情况,也认为拉厢多请当地的农民    


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

代写咨询
 362716231

发表咨询
 958663267


咨询电话

18030199209

查稿电话

18060958908


扫码加微信

1495607219137675.png


支付宝交易

ali.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