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叙述法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大学生道德教育为例
论文作者:同为论文网 论文来源:caogentz.com 发布时间:2016年11月26日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艰巨任务。然而,在当今社会急剧转型时期,道德失范现象十分普遍,在这个过程中,新的道德秩序和规范也急剧萌生。在理想与现实、理论与实际的巨大反差中,大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等均处在巨大的转变中,通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道德教育无疑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来看,当前高校大学生道德教育功能不断弱化的原因如下: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一直推崇理性至上、理性唯一;另一方面,用理性来压抑和否定大学生的感性,否认大学生知胜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因此,在道德教育过程中,大学生成为单纯、片面的理性规训的对象,其丰富多彩的感性和知性生活受到压制和破坏。这样的教学理念显然不符合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最终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道德教育功能的持续弱化。   

 一、故事叙述是满足大学生感性和知性发展,获得道德体验的基本方式    

故事叙述是通过读故事和讲故事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方法。大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有赖于其丰富多彩的感性生活、不甘于现状的知性探索和感同身受的道德体验。但是,由于大学生的阅历、经历、年龄等因素,以及学校制度等各种环境和条件的限制,满足大学生的感性、知性发展的有效形式只能是故事叙述。   

 众所周知,道德体验有两种方式:联想性体验和亲身性体验。联想性体验是指体验者在有一定亲身经验的基础上,通过理解他人的亲身体验,进而将其感同身受。亲身性体验是指体验者本人对自己亲身经历的感受、观察和体悟。   

 鉴于大学生个体道德体验的有限性,大学生不可能对各种道德事件都保持现场的亲身体验感。因此,在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必须为大学生营造另一种亲身经历感,让大学生在学习时能够在意识和精神上进人某个道德事件的现场,进而产生强烈的道德体验。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有完整情节的故事叙述是大学生进行道德联想性体验的基本存在形式,这种方式是大学生生成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  

  在当前我国思想政治理论课道德教育功能的实现过程中,一定社会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很难进人大学生的内心深处,并内化为学生的道德品质,从具体操作层面来讲,其根本原因在于大学生道德体验感的缺失。大学生道德心理发展机制和身心发展规律告诉我们,个体的道德品质是在道德活动中通过道德体验不断生成的。故事叙事可以将大学生直接带人故事所展现的道德冲突和道德活动的现场,使其直面故事中的伦理困境和道德冲突,并设想走出伦理困境,化解道德冲突的各种可能性。这样,大学生与故事人物就产生了共同的道德体验,进而摆脱道德体验“片面性和狭隘性”的个体限制,使自己的道德体验具有一种主体间性,从而获得更加合理、更趋于理性的道德体验。以这个新的道德体验为平台,大学生的道德体验能得到批判性的自我反思,进而形成某种道德品质,从而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道德教育功能。   

  二、故事叙述法在大学生道德教育中的运用和反思   

 故事叙述法在高校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由来已久,但在过往的教学实践中,故事往往只是被当成引发大学生学习兴趣、理解概念并帮助记忆知识的一种工具。然而,故事叙述法的意义与价值不止如此。故事叙述不应该仅仅关注故事作为一种工具性的存在,更应该重视教学活动的故事性存在,即以故事的开端、发展、逆转、高潮、结局,以及留白等情节发展为基础,以角色行为及后果的认知与非认知的融合以及故事的过程与结果的整合,引导大学生身心的整体参与,通过“以身体之,以脑思之,以心悟之”的统合,引发大学生个体内在的、独有的、发自内心的对生命、对人生、对社会的感触和体悟。

   故事具有平民化、日常化、细节化、寓意化、思考化、启迪化、个人化等特征,其内涵异常丰富。故事承载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其道德教育的功能不容忽视。基于道德体验的故事叙述法,能够承载道德教育的传统,蕴含道德教育的理想,通过伦理困境和冲突的解决生成某种道德品质,引领大学生崇尚积极向上的道德生活,引导大学生道德情感的发展。教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把握和运用好这些特质,就能够更好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人大学生的道德教育过程之中。


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

代写咨询
 362716231

发表咨询
 958663267


咨询电话

18030199209

查稿电话

18060958908


扫码加微信

1495607219137675.png


支付宝交易

ali.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