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维变革的路径选择
论文作者:同为论文网 论文来源:caogentz.com 发布时间:2016年12月16日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教育需要根据现实变化而变化。大数据时代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科技在改变了人们思维方式的同时,搜索引擎、电子书包、社交网站、慕课、私播课、智慧教室、云课桌等也深刻改变了知识传播和教育共享的方式,从而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生态环境发生了深刻变迁。对此,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不仅要有“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政治信念”,更要有“科学的思维方法”。

按照舍恩伯格的说法:“所谓大数据思维,是指一种意识,认为公开的数据一旦处理得当就能为千百万人急需解决的问题提供答案。从本质上讲,大数据思维是一种复杂的数据化的整体思维,“它通过‘更多’(全体优于部分)、‘更杂’(杂多优于单一)、‘更好’(相关优于因果)等思维理念,使思维方式从还原性思维走向了整体性思维,实现了思维方式的变革”。大数据的“SV”特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提出了整体性、多样性、动态性、开放性、平等性、相关性和交互性等新思维要求,这些思维通过智能终端、云计算、物联网等传播而体现。“就像望远镜能够让我们感受宇宙,显微镜能够让我们观测生物”一样,大数据思维使人类可以打破哲学社会科学曾经难以数据化的困境,像自然科学一般实现定量研究,使人类行为和人类社会的数据化测度成为可能,促进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有机统一,从而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思维变革成为现实。

()大数据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整体性思维变革

大数据以其全局性、多样性、及时性和相关性等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提供整体性思维。一是利用大数据实现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全局性把握。大数据思维方式以全局性为前提,以事物的相关性为思维切入点,在多样性事物的相关性中及时把握事物的存在状态和发展方向。大数据以教育数据信息的全貌为研究对象时,能够较为全面和准确地反映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整体情况和发展趋势,实现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全局把控。二是利用大数据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各要素之间的关联性。传统的教育在把握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时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关注的是因果关系,而大数据却以整体数据为研究对象,注重数据之间的关联性。因而有利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进行深入考量,把握各个核心概念及相关关系,从而体现整体性。三是利用大数据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协同性。随着大数据信息处理技术的不断升级,马克思主义教育理念的秉承、学习场景的变幻、教育情境的设计、教育数据的采集、挖掘、分析、处理等,在“云计算”、物联网和大数据的技术支撑下都成为可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如果注重了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并分析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和演进轨迹,便能实现整体性思维变革。

()大数据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多样性思维变革

一是利用大数据优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选择性。在信息激增、知识爆炸的大数据时代,受教育者面对海量的信息往往无从选择,增加了学习的盲目性。利用大数据技术可以充分挖掘和深入分析教育实践活动中产生的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包括文本、图片、视频、音频等,将其转化为结构化的多维数据或关联数据,然后利用快捷、高智能化的数据信息处理软件(SPSS,NCR)进行高效处理,发掘教育数据背后潜藏的关联性、规律性的信息,提高教育数据信息的附加值。根据这些教育数据所反映的需求信息,结合教育目标相关数据链,对不同层次、不同群体甚至不同个体的对象进行针对性挖掘,在众多的教育方案中找到各自的“最仕方案”。二是利用大数据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针对性。大数据技术的运用,可以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针对多样化的受众群体或个人精准发力。以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由于条件限制往往千篇一律、大水漫灌、针对性差。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可以根据受众的特点和需要推送相关学习数据信息,量身定制学习方案,提高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的针对性。三是利用大数据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个性化。舍恩伯格等认为,大数据带来的改变之一就是“我们可以实现迎合学生个体需求的,而不是为一组类似的学生定制的个性化学习”。大数据使“因材施教”得以更好地实现,大数据主要通过反馈、个性化和概率预判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个性化教育。利用大数据技术支持,通过全程化和立体式记录和跟踪,从而掌握受教育者的学习特点、学习进度、学习需求和学习风格等,为他们量身打造个性化的学习方案,并随时调整教育的内容、方法等,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针对性,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多样性的思维变革成为可能。

()大数据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动态性思维变革

一是利用大数据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预见性。大数据分析的关键就是即时性和可预见性,可预见性是对数据进行实时分析和挖掘的核心价值所在,比如“预测股市走向”“预测疫情变化”“预测消费动向”等。大数据技术对已有的信息进行价值挖掘,建立预测数据模型去预测未来,用以辅助决策。运用可预见性,可以提前预知教育的过程甚至结果,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和改进教育方案,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全程科学化和数字化。大数据的及时性和可预见性特点,促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实现动态性思维变革。二是利用大数据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全过程的动态监控。基于即时性和相关性基础上的动态性特点,综合运用多种技术和方法,对教育大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通过数据建模,发现学习者学习结果与学习内容、学习资源和教学行为等变量的相关关系,来预测学习者未来的学习趋势”0t00。甚至可以针对不同受教育者之间的差异,制作成动态化数据,让受教育者作为自我教育的参照,直观地了解自己在学习中的行为、习惯、时间等方面与他人的不同,通过动态比较和分析,较为客观和全面地评价教育的结果。三是利用大数据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发展趋势。大数据技术的可视化将数据信息更加直观、动态和艺术化地表现出来,使数据更具说服力、感染力和震撼力,如“4分钟看完世界5500年版图演变”就是大数据可视化的动态呈现,能提高学习效率,教育效果明显。大数据技术的可视化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动态性思维转变成为可能。大数据可以根据受教育者的点击、转载、评论、分享等数据信息来量化教育的走向和趋势。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动态性特点,使教育更具科学性和针对性。四是凭借大数据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发展的持续性。包含各种APP学习软件的“电子书包”使随时随地的动态学习成为可能。大数据根据受教育者的学习情况形成学习行为动态数据,将大量实时变化的数据通过电子书包的分析软件对不同的数据信息进行实时处理,在掌握受教育者思维变化规律的基础上,为个性化、多元化的后续学习提供技术支持。

()大数据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开放性思维变革

一是树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大数据分享理念。大数据时代互联网的核心理念是分享,“百度分享知识,微博分享信息,微信分享友情,阿里巴巴分享购物”。数据分享为网民提供学习、娱乐的数据平台,比如社交网站、QQ空间、朋友圈等;为企业盈利提供数据空间,比如京东、亚马逊等。人们在免费获取知识信息,接受教育和自我教育的同时,可以随时随地将知识共享出去,“赠人玫瑰,手有余香”。鼓励专门的技术队伍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者,成为大数据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分享学习的排头兵,促进分享学习更加专业化、制度化、数字化。二是利用大数据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泛在性。大数据的开放性使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资源呈现全球化、智能化、大众化、可视化、动态化、泛在化等特点。数据的开放性引起的“数字海啸”悄然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课堂,电子书包、云课堂、云课桌、慕课等数字平台为泛在学习提供了技术保障,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泛在性成为可能。特别是全息技术的情境化艺术化教学、私人订制的个性化方案、娱乐游戏化的随堂测验、智能化动态化的互评机制等使泛在学习更具趣味性,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打破时空界限,更具开放性和包容性。20149月,为满足学生个性化、及时性、交互性学习的需求,清华大学利用慕课平台“学堂在线”,推出首门思政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将网络学堂作为丰富教学资源、深化师生互动的重要载体,吸引了上万名校内学生和校外人士在线选修,并作为高校思政课信息化教学的经验加以推广,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泛在学习的典范。三是利用大数据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竞争力。大数据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面临的国际化、全球化的竞争加剧。充分挖掘和分析各种在线教育平台积累的海量结构化(测试成绩、统计数据等)和非结构化数据(文本、图表、音像、超文本、超媒体等),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开放性思维变革,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在竞争激烈的生态环境中,保持开放性和活力、增强竞争力并脱颖而出的必要途径。

()大数据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复杂性思维变革

首先,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本身是一个复杂的动态变化系统。一方面,受教育者在大数据时代的线上线下活动,都可以通过复杂的数据计算来传输和展示,而且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认知、认同、情感、体验等都需要依赖复杂的计算来掌握。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不再是传统教育的简单“灌输”模式,而是一个多样性、动态化、开放性的复杂系统。受教育主体更加多元化和复杂化,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各个群体甚至个体的思想特点、学习习惯、接受规律和发展要求,真正做到“入脑入心”,这就需要调动各种教育主体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开发各种显性和隐性教育资源,使各部门突破“信息孤岛”和“数字藩篱”,加强协同合作,这本身就是一项艰难复杂的系统工作。

其次,利用大数据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评价的多样化和复杂化。教育评价将从“经验主义”、单一维度走向“数据主义”、多元维度。

一是教育评价的方式更科学。大数据支撑的教育评价不再是经验式的,而是可以通过大量数据的科学“归纳”,从而反映出教育活动是否符合客观规律。

二是教育评价的依据更多元。可以对学生进行多元评价,比如参照学生的出勤率、互动率、作业正确率等各方面表现,而非传统意义上仅仅借助于学科考试成绩和教师主观感受来评价。教育评价的途径不再是传统意义上通过经验而获取,而是依靠大量数据的归纳与整理,在此基础上找出规律,为实现教育的评价与优化之间的良性循环提供依据和参考,从而避免传统评价方式的“证据片面性”。

三是教育评价的过程更科学。教育评价跳出了结果评价的案臼,实现过程性和动态性评价。综合运用信息科学、社会学、计算机科学、心理学等理论和方法,对教育大数据进行科学地处理和分析,去评估学习行为,揭示教育规律,为学习者提供人为的适应性反馈。

第三,以复杂性思维积极应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面临的挑战。一方面,是应对我国教育大数据技术短板的挑战。包括教育数据处理和分析技术,教育数据采集技术和问题解决分析技术,以及教育数据兼容性的挑战等。另一方面,是应对我国教育大数据人才缺乏的短板挑战。MGI曾预测美国到201g年需要深度数据分析人才44万一49万,缺口14万一19万人;需要既熟悉本单位需求又了解大数据技术与应用的管理者150万,这方面的人才缺口更大。中国是人才大国,但能理解与应用大数据的创新人才特别是教育领域的数据型人才更是稀缺。包括进行大数据分析的资深分析型教育人才,精通如何申请、使用大数据分析的教育管理者和分析家以及实现大数据的技术支持专门人才。应当看到,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面临国际国内的复杂形势,其中教育大数据技术及人才的短板,是目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面临的复杂难题。只有具备高水平的专门人才和数据分析处理技术,才能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运用大数据复杂思维提高数据采集和问题的分析解决能力,增强复杂多样数据之间的兼容性,应对复杂挑战,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资源的开放共享。

大数据时代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思维变革,是一项极其复杂而繁重的任务,要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各方面力量协同推进。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决策者、实施者、管理者到一线教师和受教育者,都将面临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技术、教育方法和教育评价等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大数据时代,谁掌握了教育大数据,实现了教育的大数据思维变革,谁就掌握了教育的未来。大数据并不神秘,大数据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思维变革,将会促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在除旧迎新中积极探索华丽的数字化转型。而只有遵循教育规律,充分挖掘教育数据背后的价值信息,才能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更加趋向于本真。正如上海思来氏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创始人张温所说,“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让社会科学领域的发展和研究从宏观群体逐渐走向微观个体,让追踪每一个人的数据成为可能,从而让研究每一个个体成为可能。对于教育研究者来说,我们将比任何时候都更接近发现真正的学生”四,而这正是教育的进步。


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

代写咨询
 362716231

发表咨询
 958663267


咨询电话

18030199209

查稿电话

18060958908


扫码加微信

1495607219137675.png


支付宝交易

ali.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