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仪式教育的微观价值
论文作者:同为论文网 论文来源:caogentz.com 发布时间:2016年12月29日

(一)回归现场,获得个体情感陶冶

仪式能够通过各种形式营造一种参与到过去或者米来的现场感,促使参与者达到身心一致的状态。即参与者在各种各样的仪式活动中,新停日常生活的节奏,进入回忆过去、思考米来,或是其它的满足参与者一定情感诉求的状态。这种仪式空间似乎是虚拟的,但又真实地平行于我们生活的真实空间,因为不管是过去还是米来,都离不开现在。身临其境的现场感有别于刻板说教,更具触动性,更容易调动参与者的各种想象和情绪,增加个体对生活的体悟。并且情感对人的行为具有激发、催化作用,可以保证人们形成强烈的动机,影响人们对价值信息的选择、评价和判断扩们如同宗教仪式是宗教产生神秘力量的重要方式一样,直观体验后的教化与感化也能产生伟大的教育力量。当参观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时,纪念馆的各种场景布置,色调、音乐、文物、文字和图片记载等会让参观者走进战火纷飞的年代,激发参观者用心去感受和铭记同胞们的屈辱史和抗争一史,并感到压抑、震撼、敬畏等情感。校园颁奖典礼的热烈氛围、榜样不范、奖品奖金等仪式元素会渲染、暗不,甚至是强制启动每一个在场者心中的情感。通过对颁奖典礼的体验与感知,仪式提醒我们关注下一刻,也在暗中帮我们积蓄力量。因此,有些人认为仪式感是一种人工干预的心理暗不。总之是在充满意义的仪式情景中,人们重温或体验这些意义给人们带来的心灵慰藉和精神需求。仪式活动不仅是在举行过程中会给参与者营造一种现场感,有些仪式活动在举行前便通过人们的期待感,投入了想象与感情。例如,元日_庆祝晚会在举办之前,人们往往就开始了对过去一年的回顾与新一年的企盼。元日_庆祝晚会或其它与元日_相关的仪式性场景,主要是使这些回顾与企盼变得真实,并且得到了强化。

(二)凝聚人心,培养个体归属意识

马克思主义认为:“个人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万州每个人都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仪式很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涉及到个体与群体的关系。仪式的群体性不只是人数量上的集合,更是文化观念的共享与认同。木尼迪克特·安德森把民族国家看成是想象的共同体,其实仪式也可以被视为一个想象的共同体。说它是想象的,那是因为其成员之间互相并不了解,甚至并不相识,然而在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团体归属与身份认同的意识;高校仪式教育对归属意识的培养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是培养大学生对大学的归属意识。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一系列蕴含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的仪式活动都是能让大学生在情感上找到归属感的教育活动形式。在开学典礼中,新生之间虽然互不认识,但是通过共同参与典礼仪式能意识到我们都属于这个群体,属于这个学校的一员,更新其自身与统一体的情感。毕业典礼也并不意味着这一学校成员身份的终结,因为在你米来的履历中将永远打上“MADEIllXXX”的商标。俗话说“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校友见校友,因为共同的母校归属与生活经历,也能拉近两个木是陌生人之间的距离。二是培养大学生对国家的归属感。;高校通过政治性仪式教育,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公民意识教育等,增强大学生的身份认同。比如升旗仪式无不在时刻提醒我们爱社会主义,爱自己的国家。此外,还通过传统节日纪念性仪式教育,增强大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不管是对学校的归属感还是对国家归属感的培养都只是教育一个开始,最终还要培养大学生的责仟感和荣誉感,做一名合格的大学生、一名合格的公民,并为学校和国家的发展添砖筑瓦。

(三)引导方向,规范个体行为养成

美国人类学家马文·哈里斯曾这样说:“仪式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过程表达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同时,也是某种文化内容的浓缩。”万”esl高校仪式教育蕴含着大学精神和文化,具有引导方向,规范大学生行为养成的作用。一方面、仪式活动木身就是一场秩序安排,蕴含着礼仪的要求,散发着伦理、秩序的意味。具体表现为仪式活动对参与者的穿着打扮、行为举止和语言都有相应的要求,并不是做仟何事情都可以是随随便便的。并且仪式教育作为一种群体性活动,具有行为参照的意义。群体行为的内在规定性对参与者的个体行为具有一种行为不范与规训的功能,促使参与者个体通过模仿规范行为,并调整改变原来的不适宜行为,进而养成为社会所认可的举止言行;每一个个体也倾向于按照他生活于其中的文化规则行动着,否则,就会因为独立于群体共享的价值取向之外而受到排斥。这种仪式木身的秩序性、严肃性和群体性会给仪式活动参与者造成无形的压力,使其按照特定的道德规范和礼仪秩序行事。最终提高大学生文明素质,达到重塑个人行为,强化规则意识,构建日常行为规范体系的目的。总之,仪式教育能够巩固群体规范,给个人的行为提供行为制裁,为共同体平衡所依赖的共同目的和价值观念提供基础。另一方面,仪式教育通过其内隐的社会价值观念,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高校仪式教育围绕高校教育目标,承载着大学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着一定的社会秩序和社会规范,如仪式教育涉及尊师敬长,尊老爱幼,爱护环境,遵守交通规则,遵守法律法规等教育内容。此外,过渡仪式实现新旧角色的转换,在某些方面也意味着新的责仟和行为规范。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历史条件下,仪式实践中最吸引人的地方,是相信通过求助于特殊的仪式行为,就能迫使超自然力量以某种方式达到善或恶的目的。现代仪式教育则通过将一定的教育目标融入到仪式中,通过隐性的约束与外在强化,构建出一个有秩序、有意义、能够用来规范人们行为的文化世界。


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

代写咨询
 362716231

发表咨询
 958663267


咨询电话

18030199209

查稿电话

18060958908


扫码加微信

1495607219137675.png


支付宝交易

ali.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