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教育蕴含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论文作者:同为论文网 论文来源:caogentz.com 发布时间:2017年04月19日

思想政治教育是以教育为手段,以符合统治阶级利益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为教育内容,以改造人们的思想为教育目的的社会实践活动。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其功能是推进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重要法宝。中国近现代史应该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这里主要探究两者的契合点和教育的合力作用,并非否定近现代史相对独立的学科地位。当前主流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主要把“世界观教育、政治观教育、人生价值观教育、法治观教育、道德观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而大多将“历史观教育”排除在外,按照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设计的“目的性原则和相关性原则”,理应将中国近现代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视野,充分利用其丰富的教育资源,科学发挥其历史文化传承功能、思想道德塑造功能、意识形态认同功能,努力改造人民思想、提升人民道德素质。

(一)历史文化传承功能

历史既是重要的文化资源,又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这里作为“有效载体”涉及两个维度:真理性和价值型,是“求真”和“求善”的有机统一。求真,要求从历史的客观实际出发,如实考察阶级力量对比、内外部因素等方面的影响,客观呈现人物面貌和事件全过程;反对“剪接”、“夸大”、“扭曲”、“伪造”等虚无主义手法。“求真”是对历史文化的最基本的尊重,是传承历史文化的前提和基础。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打着“价值中立”的旗号“还原”或解构历史,其实,究其本质而言,“价值中立”的旗号下隐藏着真实的价值立场和评判标准。马克斯·韦伯提出和倡导社会科学研究的“价值中立性”,但依然认为人文社会科学不可能完全脱离价值维度。正如伊曼努尔·华勒斯坦在《自由主义的终结》中对马克思思想的点评:“我们的思想、我们的知识反映着我们生活的社会现实;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的所有思想源自于某种特定的意识形态氛围”(伊曼努尔·华勒斯坦,2002)。历史虚无主义者带有鲜明的政治诉求,借虚无历史的手段传播其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的价值理念,是对以人民福社作为价值归宿的唯物史观的公然违背。著名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认为:“政治思想滥用历史最常见的手法,是让时代倒错,而不是说谎”(艾瑞克·霍布斯鲍姆,2015)。当前,对中国近现代史的虚无,不仅体现在“时代倒错”上,更体现在“说谎”上,比如他们宣扬“洪秀全式的农民暴动对历史的进步是莫大的阻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力量在整个抗日战争期间总共消灭日军不足2000人”、“改革开放前30年的历史是一无是处的民族挫折史”,如此等等,谎话连篇不胜枚举,其错误的价值立场和对历史事实的公然否认对于历史的有效传承带来十分消极的影响。

近现代史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具有内在的科学的一致性,在历史文化的传播、选择和创造上,都遵循真理维度和价值维度的统一,都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倾向。思想政治教育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文化传承的最基本的理论基础,是以“求真”为教育内容、“求善”为价值导向的教育实践活动,对历史文化的传播、选择和创造服务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有助于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

(二)思想道德塑造功能

中国近现代史是塑造公民思想道德的资源宝库,对中国近现代史的教育肩负着发挥其思想道德塑造的功能。这里的“塑造”,要围绕着以提高公民思想道德水平为目标,采用教育的手段,以中国近现代史的主要人物和主线事件为教育内容。历史文化修养是公民道德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文化是涵养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丰厚土壤。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有识之士和阶层历经艰险、百折不挠地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涌现出众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谱写出激励人心的历史篇章。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革命事业,以造福亿万百姓的福社为目标,历经无数苦难的砒砺,逐步扫清各种障碍,缔造了新中国,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篇章。虽历经“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的挫折和失败,但在其艰难的历史时期我国的经济发展、国防事业、外交事业等等方面仍然取得了不少进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在严重的挫折面前并没有裹足不前,而以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智慧和精神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路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度建设、经济建设、民主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等方面有序展开并且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无一不贯穿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爱国精神、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公而忘私的牺牲奉献精神,为公民思想道德的塑造提供了丰富的真实素材。近现代史教育要充分整合和运用其历史文化资源,帮助人们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引导人们形成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培育人们健康良好的道德品质,提升人们勇于担当的社会责任感,为民族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作出贡献。

思想混乱是道德滑坡的重要原因之一。历史虚无主义给人们的思想领域带来混乱,在信息多元、思想多元的今天,对历史的肆意虚无容易引起人们的价值混乱,导致“价值虚空”,进而助长自私自利、损人利己、消极颓废、萎靡腐化的不正之风,给民族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带来现实的挑战。要克服这一弊病,需要积极发挥近现代史教育的道德塑造功能,提高反对历史虚无主义观点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加大正史的“供给量”,创新传播方式和方法,卓有成效地引领人们的思想,为人们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营造健康的氛围。

(三)意识形态认同功能

对离现实社会较近的近现代史的科学解读是构筑意识形态安全的坚强柱石。人们在既有的条件下开展现实的生产和生活,现实的生产和生活是历史因素相互作用的必然性的结果。历史不可以虚构或“假设”,其生成有着当时现实的土壤,历史的展开服从社会发展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而改变的。近代实践证明,资产阶级改革派、革命派都不能领导中国摆脱被奴役、被支配的局面,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是人民的必然选择,也是历史发展的合乎规律性的必然选择。历史虚无主义借虚无历史特别是借虚无中国近现代史宣传唯心史观、漠视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抹黑中国共产党和政府的形象,以此来淡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广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应对此保持高度警惕,科学解读中国近现代史,尊重历史事实,揭示历史规律,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努力维护主流意识形态安全。

加大对中国近现代史的教育是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的重要途径。俞吾金先生认为:“个人是通过接受传统和教育的方式来接受意识形态的,被接受的意识形态则表现为一种具有实践倾向的精神力量,它成了个人思考和行动的出发点”(俞吾金,2009)。这里,俞吾金先生既指出了意识形态的影响,又指明了接受意识形态的主要方式:接受传统和教育。中国近现代史是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大对其的教育力度是提高对传统认同度的重要举措,而对传统认同度的提升又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度的提升提供可贵的情感支撑和理性支持,是维护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的有效途径。

中国近现代史教育的意识形态认同功能主要表现在情感支撑和理性认同上,两者相互渗透、相辅相成。通过近现代史的教育,有效地提高人们对历史文化的敬重感,对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认同感,对社会主义道路选择和坚持的自信感;在良好的情感的影响下,更好地体味、思考和探究历史发展规律,自觉认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自觉抵制侵害主流意识形态的言行。


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

代写咨询
 362716231

发表咨询
 958663267


咨询电话

18030199209

查稿电话

18060958908


扫码加微信

1495607219137675.png


支付宝交易

ali.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