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民族教育发展的研究理论整合
论文作者:同为论文网 论文来源:caogentz.com 发布时间:2017年05月09日

理论往往是推动学科发展的基石。民族教育作为民族学和教育学交叉的学科,应该有机吸纳整合民族学、教育学的理论观点,当然,由于民族教育是基于教育学的框架上发展起来,心理学的理论必不可少。

教育学作为一门古老的学科,和人类的发展息息相关。积累了丰富的相关理论,主要集中这样几个方面:关于教育本质的理论、关于教育起源的理论、关于教育实践的理论等等。对于教育本质的探讨,主要是本质主义和反本质主义之争,另外关于教育是人文社会学科还是科学之辩也是重点。关于教育本质理论,主要是教育是什么的问题,古今中外,多少教育学家都在探讨这个问题,夸美纽斯的生长说到洛克的自板说,再到后来的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以及赫尔巴特的独立教育理论体系的提出,俄国乌申斯基从教育的范围上分广义和狭义的教育,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当然目前最为认同的几种将教育学发展为实验教育学、文化教育学、实用主义教育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制度教育学、批判教育学等等。实验教育学主要是以德国的拉伊和梅伊曼为代表,主要是基于批判以赫尔巴特的思辨教育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研究方法主张实验统计等实证手段收集数据,并作为课改教学的依据;文化教育学则是偏向于强调文化的作用,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促使历史文化向个体内在文化的转变,通过陶怡和唤醒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实用主义教育学则是以杜威为代表,认为教育就是生活,要通过学校这个雏形的社会促进学生个体经验的成长,其教学过程应以学生为中心来展开;制度教育学则是上世纪60年代由法国的教育学家F·乌里等提出的教育制度是影响师生行为的重要因素,是造成社会分层和师生之间情感疏离的原因,因此通过分析和改善显性、隐性的制度来促进教育社会学的发展;马克思主义教育学一方面是来自于经典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的论述,另一方面则是来自于苏联和我国关于教育学的一系列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下产生的教育学成果,认为教育应该回归到教育产生的源头上即生产劳动中来促进和培养学生的发展,并且教育在有明显的阶级性的同时也是离不开经济、文化、社会的制约,因此研究方法上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批判教育学则是产生于上世纪70年代,认为经济、文化、社会等因素造成了学校教育的制度、师生关系、教育理念等等,同时教育往往是和利益挂钩同时造成大众对这种利益的麻木,教育的目的就是唤醒人们对这种不平等的反抗。另外关于教育实践的理论主要是课程论和教学论方面的理论,当然这些都是基于大的教育哲学理论流派的论述。

民族学的理论是民族教育发展的另一个基石。民族学的理论主要是基于民族文化的研究发展起来的,主要理论流派自然是围绕文化的变迁发展做阐述。形成了以文化进化论、历史特殊论、结构功能主义、文化传播学派、文化心理学、法国社会学派等等为理论框架的理论基石。文化进化论主要是在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上发展起来的如斯宾塞、泰勒等,通过对文化发展脉络的梳理,文化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博厄斯的历史特殊论则是集大成者,是后来文化相对论、文化心理学、语言人类学等学派的始祖,认为民族学有三个任务:重建人类历史、确定历史的类型和顺序、探讨历史变迁的动力,主要运用实证的方法来研究文化现象;结构功能主义主要是拉德克利夫·布朗和马林诺夫斯基为代表,二者在观点上有一定的分歧,但都认为人类社会应该作为一个有机体来研究,在研究方法上主要运用田野调查法;文化传播论主要是德奥两派,以史密斯为代表的认为文化是由一个地方产生,并往周围传播形成文化圈,其中里弗斯提出的泛埃及论最为典型;涂尔干的法国年刊派因其创办的杂志而得名,主要从社会学的角度探讨宗教、社会组织等等;文化心理学无疑是民族学中和民族教育最为联系密切的理论流派,米德、萨巫尔、本尼迪克特等人基于少数民族部落群体的研究下,如在对萨摩亚人等对象研究的过程中提出民族群体有基本人格,会对民族性格的形成产生重要的影响,另外萨巫尔一沃尔夫假说的提出论证了思维和语言的联系。

心理学的理论对于民族教育学来说同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由于教育学的功能是促进人和社会的发展,而个体往往又是组成社会主要部分,因此要谈论民族教育的理论整合心理学理论必不可少。心理学成为独立的学科时间不长,理论流派主要是行为主义、建构主义、人本主义、精神分析理论、认知学派等等。行为主义在心理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经历了经典行为主义时期到后来的联接主义以后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几个阶段,以巴浦洛夫为代表的经典行为主义提出了条件反射和无条件反射以及泛化等概念,斯金纳桑代克等托夫曼的认知行为主义进一步发展行为主义,班杜拉的社会观察学习理论强调强化的作用;精神分析理论经历了经典时期和新精神分析理论时期,其中弗洛伊德对于图腾、宗教、信仰等方面的研究是继冯特之后涉及民族文化和人格发展的研究,新精神分析理论中也不乏将文化理论运用到人格中的学者;人本主义作为第三势力出现强调了人性的基本需求,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展现了人的需求是有层次的,而且是个金字塔的形式而罗杰斯的人本主义理论同样强调人性的需求需要教育等方式来满足;建构主义往往是基于构造主义和完形主义基础上发展起来,对于学生他们认为有自己的知识结构,对于知识他们认为没有固定的答案,对于教学他们认为是个构造的过程,因此更多是关于教育心理学的论述;认知学派则是以计算机的加工原理来类比人类思考和学习的过程,不过不否认人们在学习加工过程中的积极能动性。

那么在基于教育学、民族学、心理学理论的前提下,如何整合三者的理论。当前滕星教授的《民族教育学通论》中对国外相关理论做了一定的介绍和阐述,在教育的理论上多元文化的教育、在学业的归因的理论上有文化中断、文化剥夺、文化冲突以及语言类型差异以及后期的社会阶层和文化资本等理论,当然也从后期的解释人类学中引人地方性知识和课程改革的理论,但总体上来说,没有形成系统的完整的理论体系。那么我们该如何整合这些理论体系,应该基于教育理论的框架上展开理论体系的构建,就是说应该从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场所、教育内容、教育手段等角度来人手探讨。基于民族教育的特殊性,首先是教育者即教师和一般义务教育的教师有区别,这种区别主要体现在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上,知识结构上要比普通教育教师多一点,另外在教学方法方式上往往要多样化一些,从受教育的对象来说,基本上都是少数民族学生,存在着很多诸如语言文化等方面差异的问题,教育场所如何管理构建,教育内容如何选取等等,因此要结合教育理论流派来看,完全照搬是不行的。就教育从制度角度出发,如何构建教学体系,和主流的教育如何衔接等等,因此一方面是运用民族学关于文化的理论就文化如何传播传承来运用到民族教育中,而心理学的理论更多应该是运用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研究师生的心理规律。因此应该运用教育学的理论框架为民族教育搭建大的框架,在教学内容上应该运用民族学理论来开展研究,在教学的过程中运用心理学的理论来引导开展,当然这三部分并不是独立存在要有机融合才能促进民族教育学理论的发展。


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

代写咨询
 362716231

发表咨询
 958663267


咨询电话

18030199209

查稿电话

18060958908


扫码加微信

1495607219137675.png


支付宝交易

ali.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