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论文】“人民美学”考辨“
论文作者:同为论文网 论文来源:caogentz.com 发布时间:2018年07月17日

人民美学思想是一百年以来中国左翼思想的重要武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美学与文艺理论的根基。“人民美学”是现代中国思想的一股红绳,考辨这个专有名词的来源可以揭示诸多人民美学思想如何历史地拧成这股绳子。    

按照中国知网建国后文献的大数据分析,建国后的学者多使用“人民的美学”这个词汇来言说人民美学思想。这其中既有苏联文艺思想的影响(波尔沙科夫《一九五二年的苏联电影事业》,见《电影艺术·资料丛刊》1952年第2期),又有本土经验的总结(《继承聂耳、冼星海的遗产,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音乐艺术的繁荣而努力》,见《人民音乐》1955年第10期)。“人民的美学”显然迥异于“人民美学”,这就如同“毛泽东的思想”不同于“毛泽东思想”。“人民的美学”因中间的“的”而使得“人民”与“美学”相互疏离而未形成高度粘合和强力附着的一体化现代汉语词汇,这使得该词汇显得不够凝练、庄重,不足以托起人民美学思想的巨塔。在王瑶之前,虽然许多学者的论文已经把“人民”与“美学”在文字形式上连在一起,但是这些学者文中的“人民”与“美学”在具体的语境和意义上是分开的,即“人民”粘合于前面的词语而“美学”附着于后面的词语(布仁赛音《蒙古族人民美学理想的象征》,见《内蒙古大学学报》1982年第4期)。    

据笔者考查,王瑶在1982年首先提出了“人民美学”这个学术范畴。王瑶在《鲁迅<故事新编>散论》(《鲁迅研究》第6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中说:“一个严肃的重视人民美学爱好的作家,是会注意到这种文艺现象的价值和它的意义的二”难能可贵的是,这是王瑶先生从本土作家的文学遗产中概括总结出的范畴,同时该范畴中的“人民”与“美学”严丝合缝地卯樟在一起。因此,“人民美学”是中国当代学者从本土现代作家的思想中挖掘出的一个高度概括和凝练的左翼思想范畴。中国历史上的一切人民美学思想都可以汇聚在这个学术范畴中进行指称和谈论。人民美学思想在学术研究上拧成了一股绳。    

中国左翼期刊杂志的阵地首先“认领”了这个术语,并在话题讨论、专栏推广中积极丰满这个学术范畴,从而使学术研讨会、学术论文给该术语持续地生产了大量注脚。    

第一,左翼电子杂志《音乐大字报》在2000年第1期的《文艺理论与批评》上明确提出要探讨“人民美学”的话题:“《音乐大字报》是一份继承发扬左翼文艺传统,以介绍当代民间音乐为主,并涉及相关文化思想讨论的电子刊物,设有[工业化时代的游吟诗人〕[论文〕「剧本〕〔大辩论〕〔远望〕等多个栏目,目前主要讨论的话题是:民间音乐的现代化问题,样板戏的艺术成就,人民美学,以及毛泽东思想对新时期文艺工作的指导意义。”可见,左翼电子期刊《音乐大字报》首先使用“人民美学”的范畴以话题讨论的形式来聚焦人民美学思想。    

第二,左翼文艺杂志《文艺理论与批评》在2001年第1期以本刊编辑部为名发文《世纪引言》,首先提出“人民美学的再出发”问题:"21世纪初叶必将是多事之秋,也必将是进步的、左翼的文艺和思想重返人间,赢得读者和群众的时代。本刊将为左翼文艺及其人民美学的再出发奠基筑路,同时,将面对全球化的进程,抗击新殖民主义的文化霸权,清理和批判80年代中期以来作为这种新殖民文化霸权之一翼的新潮话语,以建立中国的、第三世界的文艺理论与批评。”随后,《文艺理论与批评》杂志在2001年第6期以张广天的《恒春有个陈达》一文介绍了民间流浪歌手陈达,同时在该文前面添了“编者按”:“‘人民’以匿名的广大劳动者阶级为主体,作为历史的最终创造者而有着悠久的历史。然而,他们的哲学、伦理和情感却一向处于学院派显学的视野之外。发掘、阐释这份深厚的思想资源,是人民学术的份内之责。为此,本期开设‘人民美学’专栏,刊发张广天同志的论文。作者以民间流浪歌手陈达为案例,阐发了人民美学的一些原则,视角独特,发人深省。‘人民美学’将作为本刊的常设栏目,希望能引起学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文艺理论与批评》作为中国左翼的重要阵地,在提出“人民美学的再出发”命题后,行之有效地组织了专文和专栏进行奠基筑路。    

第三,人民美学的学术研讨会召开。以“人民美学与现代性问题”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在2002年10月10日至11日于重庆召开,该研讨会就人民美学的意义、建构、发展等问题及其与现代性的关系问题展开了讨论。该研讨会的会议综述刊发在2002年第6期的《文艺理论与批评》杂志。这是该左翼杂志在学术会议层面对人民美学研究的推动。2017年10月13日至15日,以“文艺的人民性与人民美学的再出发”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在福建福州举行。一方面,西方左翼学者巴迪鸥等人在新世纪重燃了“人民”概念的魔力;另一方面,这也是对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再学习。某种意义上,本次会议回望并应答了世纪初人民美学的重庆研讨会,是对21世纪初中国本土近20年的人民美学实践和研究的总结和展望。  

第四,以“人民美学”为主题的期刊论文与学位论文在时代氛围的渲染下应声落墨。“西马文论”专家冯宪光先生较早梳理了中国本土的人民美学思想。该梳理目前来看从理论体系的完备上、学术观点的深刻上、思想脉络的辨识上都极具参考价值。冯宪光首先从理论上阐述了何谓“人民美学的再出发”问题。冯宪光认为,20世纪中国美学的现代化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世纪初王国维、朱光潜的西方现代化美学,第二个阶段是20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毛泽东的人民美学思想,第三个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李泽厚的西方现代化美学。王国维、朱光潜、李泽厚的审美主义美学思想是源自康德美学,而康德美学在意识形态上属于资产阶级的感性学、感官学、欲望学。显然,"20世纪中国美学的现代化进程,到了80年代,从王国维到李泽厚,是从康德开始,又走回到康德。其间,否定王国维、朱光潜美学的毛泽东的人民美学,在又一次回到康德的时候,遭到消解”。20世纪80,90年代,李泽厚的主体性美学跟感官享乐、消费欲望合谋把毛泽东的人民美学思想驱赶到边缘地带。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冯宪光呼吁:告别以康德美学为基底的自由主义美学才能从人民美学再出发。人民美学在新世纪的再出发就是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性美学。魏然、刘小新《邓小平的人民美学与当代文艺思潮》(《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专刊)、范玉刚《人民美学的尊崇与崇高风格的凸显—“十七年”文艺创作的审美思想史研究之一》(《中国文学批评》2015年第2期)分别以新时期人民美学、“十七年”人民美学丰富并细化了人民美学的历史脉络。东北石油大学的硕士学位论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民美学”文艺观研究》(高宇晗,2016年5月)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民美学”文艺观的形成过程、基本内容、基本特征、构建原则、当代价值等问题。陈舒劫在《人民美学:发生、构成与意义》(《学术评论》2017年第3期)思考了“人民美学”的发生、构成、实践及其意义,指出“人民美学”思想是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的核心观念之一。可见,人民美学研究已经从期刊阵地和研讨会议、从话题和专栏、从期刊论文扩展到高等学校学位论文,这意味着人民美学作为学术范畴已经成为当今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研究的重要对象。

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

代写咨询
 362716231

发表咨询
 958663267


咨询电话

18030199209

查稿电话

18060958908


扫码加微信

1495607219137675.png


支付宝交易

ali.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