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学新生开展入学教育的重要性
论文作者:同为论文网 论文来源:caogentz.com 发布时间:2016年09月28日

大学新生入学教育工作是一项重要的工作,为什么要开展大学新生入学教育工作,大学新生入学教育应该如何开展,具体应该包括哪些内容,各内容要素地位如何,这些都是高校相关教育工作者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笔者认为,大学新生入学教育作为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抓手,在开展大学新生入学教育过程中,要依据国家意志的贯彻执行、社会和学校的规范要求、大学新生的特点和需要这三个方面的内容。换句话说,对于如何设计大学入学教育内容并将其实施,必须从国家意志的贯彻执行、社会和学校规范要求、大学新生的特点和需要这三个方面出发。

(一)国家意志的贯彻执行

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起始和基础”的大学新生入学教育,也应该具有鲜明意识形态色彩,要体现了国家对公民的要求。对大学新生入学教育,必须贯彻执行国家意志,这是不容置疑的。在设计大学新生入学教育内容和开展相关工作时,必须加入体现国家意志的教育内容。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中国加入WTO以来,中国的对外开放程度和水平得到不断提高,与世界各国的联系和交往也日益密切和深入,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也逐渐增多,中国文化与外来文化形成了交融和碰撞的局面,在社会转型急剧深化的今天,出现了文化多元化进一步加强的趋势。与此同时,中国与世界各国,尤其是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思想文化竞争也更加激烈。中西方各种文化思潮相互碰撞和激荡,西方敌对势力趁机加强思想渗透,以达到“西化”、“分化”中国的目的。尤其是在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悲剧发生之后,中国作为最有影响力的社会主义国家,更是成为西方敌对势力眼中的重点攻击对象。西方敌对势力试图冲击中国马克思主义主流价值观和意识形态,通过“和平演变”方式瓦解中国的愿望更加强烈。

外来文化中的糟粕对我们当前的主流文化和价值观念造成了不小的冲击,尤其是以一些西方文化思潮为代表的消极和腐朽的价值观念对国人的思想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正如美国学者爱德华.W.萨义德所言:“文化成了一种舞台,上面有各种各样的政治和意识形态彼此交锋。文化决非什么心平气和、彬彬有礼、息事宁人的所在;毋宁把文化看作战场,里面有多种力量崭露头角,针锋相对”。①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旗帜鲜明、大张旗鼓地宣传马克思主义,对包括大学新生在内的所有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

针对形势变化,为了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国家陆续出台了许多体现国家意志要求的重要文件,其中有两个文件值得我们特别注意。第一个是2004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该意见提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第二个是2015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意见认为,应该“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上述两个文件的要求极为充分地体现了国家意志,为包括大学新生入学教育在内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也为大学新生入学教育内容的设计提供了必要的依据。因此,在设计和实施大学新生入学教育内容时,必须囊括贯彻国家意志的内容。

(二)杜会和学校的规范要求

当前是中国社会转型急剧化深入时期,中国的社会转型是一个十分漫长和艰难的过程,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就一直面临着社会转型的问题。当前中国的社会转型可以说是全面的转型,涉及到社会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各个领域,包括经济上的工业化、市场化和全球化,政治上的民主化、法治化,思想文化上的理性化、多元化,生活上的都市化、世俗化等等。毫不夸张地说,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中国是真正面临着“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

中国社会转型急剧化深入对中国所造成的影响是多重的。一方面,这种社会转型速度的加快使得中国的社会生产力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社会财富得到了极大增加,人民的生活水平和整个中国的社会面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喜人变化。但另一方面改革进入到了“深水区”,各利益群体间利益的分化和冲突也使得各种矛盾和问题日益凸显,有的矛盾和问题甚至还有所加剧。在社会生活中,一些人价值观念扭曲、是非美丑不分,违法乱纪问题时有发生,这些行为严重冲击到了社会秩序,对高校也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从高校层面来看,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进也使得高校教育管理的难度增加。1999年,中国大学开始扩招,当年招生人数为159. 7万人,到了2014年,高校招生录取人数达698万。现在中国的高等教育规模跃居世界第一,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跨越式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一方面为社会培养了更多的高素质劳动力,满足了人民群众对子女能上大学的迫切需要,推动了中国教育和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但另外一个方面,其弊端也很明显。对高校教育工作者而言,就是管理难度骤然上升。现在中国的高校,规模小的少则近万名学生,规模大的高校学生数量则多达7万人。很多高校每年新生招生规模数量达一万名之多。

大学新生不是生活在真空当中的,他们生活在学校里,同时也与社会接触,是一个社会化的人,也难免会受外界的影响。因此,在开展大学新生入学教育工作的过程中,要将体现学校和社会规范要求的内容囊括其中。换句话说,行为规范教育应该是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重要内容。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规范实际上是一种要求和规定,它要求人们必须做什么,规定人们不能做什么。对于大学新生群体来说,他们所需要遵循的规范既包括学校里的规范,即校规校纪,也包括社会上的规范,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公序良俗”。“社会规范包括法律、道德、文明等规范”。

学校是小社会,社会是大学校。无论是学校还是社会,都需要用规范规约群体成员。高校应该对大学生群体进行充分的规范教育。社会群体成员对规范的破坏会影响到社会的整体运行,当群体成员破坏其所应遵守的规范后必当要受相应的惩罚。然而,众所周知,如果仅仅靠惩罚群体成员来维护社会规范的话,那么,这个社会运行的成本和代价是极高的。对于高校而言,亦不例外。因此,高校要在大学新生群体当中尽早进行相应的预防性教育,让大学新生群体知道自己在大学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在社会上,自己享有哪些权利,又应该履行哪些义务。当然,最重要的是要让大学新生群体意识到遵守规范的积极作用。任何规范都是明确而又简单的,但其内容却并不算简单,这就要求高校在对入学不久的大学新生进行入学教育时,对规范教育方面的内容下一番功夫。

(三)大学新生的特点和需要

要想大学新入学教育内容被大学新生更好地接受,就必须关注大学新生群体本身。当前的大学新生是一群怎么样的人?他们关心哪些问题?存在哪些问题,需要解决哪些问题?这些都是在开展大学新生入学教育时需要思考的。只有当教育内容符合他们的需要,能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才可能更容易被接受。因此,在开展大学新生入学教育时应该充分考虑到当前大学新生群体的特点和需要,这是极为重要的。

正如马克思所言:“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生活在不同社会环境和时代背景下的人是具有不同的特点的。当前作为大学新生主体的“95后”也具有不同于之前几代人的特点和需要。在探讨当前“95后”大学新生群体的特点和需要前,我们对于这一特殊群体最起码应该有以下两点认识:第一,作为处于特定年龄阶段和特定成长环境下长大的“95后”群体,他们与前几代人的性格心理特点是不一样的;第二,作为处于新生年级这一特定时期阶段的大学新生,"95后”新生的性格心理特点与不是大学新生尤其是不接受高等教育的同龄人也是不一样的。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独立意识强却依赖性高。当前“95后”大学新生刚进入大学的时候,年龄普遍在19周岁左右,正处于青春晚期向成年早期的过渡时期。处于这一时期的“95后”群体独立意识空前增强,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他们渴望能够与他人平等交往,总感觉自己已经长大成人了,不太愿意受到父母和他人过多的干预,经常表达自己的愿望和声音,希望给自己争取更多的权利。在他们看来,“不让他们说出自己的观点比杀了他们还残酷”。然而,由于这一时期的大学新生人生经历毕竟有限,缺乏必要和充足的社会经验,最为重要的是,他们自身并不参加劳动,很难做到在经济上的独立。因此,他们的独立能力是极为有限的,对父母和家庭具有极高的依赖性,依然需要师长帮助和指导,这样才能真正走向独立和成熟。2014年9月,人人网发布了他们在大学新生入学前做的一项有关“95后”大学新生的调查报告,在这次调查中,收集到了有效样本2557人,其中男生占45. 6%,女生占54. 4%。这次的调查结果显示,68. 4%的大一新生表示仍会和家人一起去大学报到,仅有24. 6%的学生会独自去报到,5. 3%选择与同学结伴去报到。②而山东大学2014年9月的新生调查数据显示,只有12. 9%的新生是独立去大学报到的。对于很多大学新生来说,进入大学可能是他们真正意义上的远行和离家生活。尽管包括清华大学在内的国内很多高校都鼓励大学生独立报到,然而,调查中近七成的大学新生表示与家人共同奔赴大学报到也从侧面反映出“95后”大学新生的独立能力还有待提高,其依赖性还是比较强的。

其次,竞争意识强却挫折承受力差。"95后”群体成长于中国社会转型急剧深入时期,这一时期,我国的经济体制由计划向市场转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和完善。而市场经济是一种竞争经济,市场经济制度的确立让国人的竞争意识更加强烈,这种竞争意识表现在社会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毫不夸张地说,当前的“95后”群体从小开始就一直生活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之中,出于“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观念,"95后”群体的父母让他们接受了更多的他们喜欢或者不喜欢的教育内容。中国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性和中国家长对优质教育资源需求的迫切性之间形成了一个尖锐的矛盾,这在客观上也使得“95后”群体在无形之中增强了竞争意识。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他们深深地懂得,很多东西,只有自己竞争赢了才能获得。然而另一方面,由于“95后”生活在物质相对比较富裕的年代,不少人娇生惯养,过惯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日子,很少甚至几乎从来没有经历过重大的苦难和严重的挫折。因此,他们在竞争失败以及由于对生活中来自其他方面的困难难以解决后相对更容易产生挫败感,挫折承受力差,具体表现为遇到挫折后产生失落感,心灰意冷甚至是悲观厌世。

第三,自豪感与自卑感并存。中国的高考,被很多人戏称为“没有硝烟的战争”。当前的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到大众化阶段,全国的高校录取率在逐年提高,到2014年,己经达到了74. 3%,大学生早已不再是所谓的“天之骄子”。然而,我们同时还应该认识到,中国的适龄青年中真正能进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的依然还是少数,中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依然不是很高。最后真正能够踏入大学之门的,都算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因此,在他们刚踏入大学的那一刻,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自豪感,毕竟,自己考上了大学。但对于不少大学新生来说,这种自豪感并不会维持太久,当他们进入大学生活了一段时间之后,自卑心理就出现了。这种自卑心理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一是部分没有考上“985工程”和“211工程”院校的本科新生以及相当一部分专科新生感觉自己比不上重点本科院校的学生;二是专业被调剂的新生对自身所学的专业不够满意,接受不了当时报考时的理想专业和现在所学专业的差距,心中认可度不高;三是一些新生看到周围有的同学家境、相貌等外在条件比自身相对更为优越时产生了心理落差;四是一些高中成绩尚佳、表现尚可,经常被人羡慕和褒赞的新生发现身边有不少和自己不相上下甚至比自己更为优秀的同学,他们不再能得到高中时那么多的外在世界的肯定性评价。这时,他们心理上原有的那种优越感和自豪感逐渐减弱甚至消失,并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怀疑甚至是否定。   

第四,思想活跃开放,价值取向多元。第三次科技革命使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据2015年2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 49亿,手机网民规模达5. 57亿,其中,学生网民占网民总数的23. 80l00中国当前已经进入了“移动互联时代”,而“95后”大学新生群体是移动互联时代的“原住民”,信息网络化进程的加速影响到了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一群体比起前几代人从小接受的信息量更大。相对而言,他们的知识面也更宽,能够通过更多的途径和渠道接受新事物,也更容易接受新事物。在思想上,他们更加活跃,更加开放,这有利于他们吸收中国优秀传统思想文化和外来先进文明成果。然而,思想的活跃和开放也使得他们在文化多元化趋势加强背景下对于各种价值观念的接受取向多元化,多元文化并存也使得多种价值观在我国出现和传播,社会上出现了多股社会思潮,其中对“95后”大学新生群体影响比较大的有实用主义、功利主义、享乐主义、自由主义等,这些社会思潮对我们国家的主流价值观念会造成冲击,给“95后”大学新生群体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五,主体性强,集体合作观念淡薄。当下的“95后”大学新生群体主体性较强,具有更为鲜明的个性特征,他们追求自我意识的表达,不愿意被约束和束缚,更具质疑和创新精神。也正因为主体性较强,因此他们渴望成长成才的愿望更加强烈,更加追求自身素质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由于受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当前大部分“95后”都是独生子女,生活在“6+1”家庭环境中,集祖父母、外祖父母和父母的宠爱于一身,从小就被小L}翼翼地呵护,是家里的“中心人物”,所以他们难免会产生一种自我中心意识,这使得他们在处理自己和他人、个人和集体的关系时往往更多的是考虑到自身的利益,团队协作意识和集体合作观念较为淡薄。笔者问卷调查中有一个问题是“你觉得当前大一新生群体有什么不足?”,42. 6%的新生认为“太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团体意识”,这也说明当前大学新生确实存在这个问题。

最后,社会责任感较强,人际交往能力有限。当前,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包括"95后”大学新生群体在内的整个“90后”大学生群体社会责任感较差,而实际上到底是不是这样呢?2015年5月,河北工业大学魏进平研究员领衔完成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阶段成果—《全国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调查报告 02014)》公开发布。从2015年1至2015年5月,该课题组从东部、中部和西部的大学中选取了包括“985”工程院校、"211”工程院校、地方骨干院校、一般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等54所高校的20世纪90年代早中期出生的大学生作为样本进行调查,总计收回了6772份调查问卷,其中有效问卷5237份。从调查数据统计结果来看,不同性别、不同年级、不同学校和不同学科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不同,但从整体上来看,我国当前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总体处于较高水平。调查结果还显示,随着年级的增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越强。郭智芳和陈罕在北京师范大学对“95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现状也进行了调查,他们“分5次发放了600份调查问卷,成功回收问卷600份,其中符合‘95后’大学生条件的有效问卷588份。”他们的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95后’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健康向上,总体情况积极向好,但个体间责任感水平差异较为明显,离我们的培养目标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这两份报告说明“95后”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还是较强的。尽管他们的社会责任感较强,但在社会交往中,"95后”大学新生能力有限,大部分“95后”习惯于在网上交友和聊天,在互联网这个虚拟世界,他们通过QQ、贴吧、微信和微博等互联网平台广泛交友,甚至以此作为人际交往的主要途径和手段,对互联网这一交往路径的过度依赖造成了一种“路径依赖”。而在现实生活中,很多“95后”与他人的交往相对于在网络世界而言少了很多,在现实生活中处理人际关系时一反而不太适应,在人际交往过程中遇到了不少问题,人际交往能力相对不足。2013年8月,麦可思研究院对当年入学的大学新生进行了一项广泛而深入的调查,并且以“你所不知道的95后”为题,制作出“2013中国大学新生心态表”,向社会公布。在被调查的新生中,大约有45%的人表示最担心遇到的问题是人际关系问题,在回答笔者问卷调查中“你感觉自己进入大学后遇到过或目前存在哪些困难?”这一多选题时,有53. 3%的新生选择“人际关系问题”这一选项。这些数据也说明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有待提高。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从大体上了解当前大学新生群体的特点和需要。从这一角度思考大学新生入学教育内容的设计问题是极有现实意义的。


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

代写咨询
 362716231

发表咨询
 958663267


咨询电话

18030199209

查稿电话

18060958908


扫码加微信

1495607219137675.png


支付宝交易

ali.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