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天下思想在先秦时期的形成
论文作者:同为论文网 论文来源:caogentz.com 发布时间:2018年07月24日

我国的天下思想起源于古人对“天”的认识,并随着这种认识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和演变。至神的观念自商朝起便已产生,起初称“帝”,后来称为“帝”,大约在商周之际又称为“天”,周朝因沿袭了商朝关于“天”的思想,对“天”赋予了政治性和宗教性。为便于统治,周人借助“受命于天”的权威来增强自身统治的合法性,天下观自此成为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和社会哲学的基本理念。《诗经·小雅·北山》的“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体现出王土与王臣的观念,所有地区都在天下范围之内,所有人都应该服从于天子。天下秩序的维持,主要依靠政治的君臣关系和宗法的父子关系。    同时,天下观念又强调人的主观作用,将“德”引人“天”的思想中,贤人治世、德者为王成为王权的依据,维护了统治阶级的政治合法性,使原本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统治集团与被统治集团之间的对认关系,变为从四周向中心、从臣民向君王的自觉归顺的关系。“天命有德”“以德配天”的“德政”,成为王权政治的核心理念和根本原则。    

春秋战国时期,“天”作为至神的权威地位逐渐弱化,儒、墨、道等各派思想家对于“天道”各有主张,各家互相攻击,同时也相互影响。天下观念产生于先秦时期,又经百家争鸣内涵得以丰富,逐渐被思想家建构为一种意识形态。    

孔子强调自然规律,如《论语》中的“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达,知我者其天乎”“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墨子强调“天志”,如《墨子》中的“我有天志,譬若轮人之有规,匠人之有矩”“顺天意者兼相爱,交相利,必得赏。反天意者别相恶,交相贼,必得罚”。    

老子、庄子强调“天道”,如《道德经》中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认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日道,强为之名日大一”,《庄子》中的“有天道,有人道。无为而尊者,天道也;有为而累者,人道也。主者,天道也;臣者,人道也。天道之与人道也,相去远矣,不可不察也”。    

荀子强调自然天道和人的主观能动性,如《荀子》中的“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架亡”“制天命而用之”“列星随旋,日月递照,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无形,夫是之谓天”。    


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

代写咨询
 362716231

发表咨询
 958663267


咨询电话

18030199209

查稿电话

18060958908


扫码加微信

1495607219137675.png


支付宝交易

ali.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