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力援疆工程”中的人才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
论文作者:同为论文网 论文来源:caogentz.com 发布时间:2016年10月24日

一、“智力援疆工程”中的人才培训存在的问题

人才培训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对口援疆干部人才培养工程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新疆干部挂职锻炼计划的实施所需费用有援疆省市和自治区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共同承担,县乡村干部轮训计划实施所需经费由各援疆省市承担,但是这些都没有纳入法律法规体系,导致人才培训资金落实不到位,人才培训工作缺乏比较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来保障其有效开展。

由自治区少数民族普通高校毕业生赴援疆省市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实施的未就业高校毕业生赴援疆省市培训前需要签订三方协议,即培训人员、县市人事劳动保障局、用人单位需要签订协议,以保障三方在培训计划及培训结束后就业工作中的权力义务,而在实际执行中有些地区并没有按要求执行,在培训前并没有确定培训结束后就业单位,那么计划中的订单式培训就变成了空谈。

未就业毕业生赴援疆省市培训,政策明确要求参训人员每人每年享受 200元人身意外伤害保险,每人每月享受 500 生活补贴,但这些要求并没有纳入法规的轨道中,也并未严格按要求执行,有些单位组织的培训也并未购买保险,此外,生活补贴也有时不按时发放。

由于在实际实施培训政策时,因培训人数的增加超出部分的经费预算及分配情况,以及培训期限的问题没有相关政策明确,为援疆省市工作的对接带来困难。此外,很多地州培训的很多人才会进入乡镇、街道(社区)就业,因此会出现编制超编问题,对于这类问题也没有政策明确如何解决。

由此可见,尽快完善“智力援疆工程”中人才培训的法律、法规是大势所趋,只有完善了相关法律法规才能保证人才培训的效果。

人才培训需求分析不到位

David M. Hsrris (戴维·哈里斯)和 Randy L. De Simone(兰迪·德西蒙 )认为培训需求分析是一个组织开展培训工作的起点,为之后要开展的培训工作提供依据。通过需求分析能够明确:组织的目标、员工实际具备的技能、业绩优秀员工所应当具备的技能,并分析三者的关系与差距,明确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

由于培训需求分析客体具有多层次性,相关部门对参训者的文化水平、知识技能等未做出科学合理的分析,尤其是少数民族的汉语水平分析不到位,因此采取同一标准培训,部分学员难以吸收培训内容;对培训目标分析不到位,对未就业毕业生不管培训后从事什么职业都采用同样的培训内容,大部分是参训学员上大学时学过的教材。

人才培训监督机制不完善

对于“智力援疆工程”中的人才培训的监督主要包括人才培训项目资金的监督和项目项目实施过程的监督。对于人才培训项目很多地州并没有设立人才培训的专项资金,由于监督机制不完全,对于资金使用方法及要求并未纳入法规。有些部门私自挪用人才培训资金,或是私自截留这项资金,但又为了完成人才培训的任务,因此降低培训培训费用、不按时发放补贴。

人才培训项目从启动到结束的整个过程缺乏全面到位的监督,这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至于培训补贴是否发放到位、探亲假是否按政策要求执行、受训人员权力是否得到保障、培训任务能否按时完成变成了只有除了参训人员,无人知晓的事情。监督机制不健全下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才培训工作。

人才培训评估机制不完善

“智力援疆工程”中的人才培训工作是中央以行政指令的方式要求各地州按要求执行的一项行政任务,也是政治任务。对培训期限做了严格限制,具有时间紧、任务重的特点。因此在时间紧迫的情况下,又必须按时完成任务,往往在人才培训项目实施前没有经过缜密的调研、论证及可行性分析,相关部门对整个培训过程的评估比较薄弱,人才培训评估机制不完善,这使人才培训项目实施效果受到影响。

对培训内容评估不到位,培训内容设计有些不符合实际,影响了培训效果,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培训内容设计没有考虑学员的实际需求,缺乏针对性,例如对于未就业毕业生的培训,在培训内容设计方面,不管培训后做什么工作均进行汉语、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知识、公务员法、中国近代史的培训。因此,完善人才培训的评估机制是非常有必要的,严格对人才培训项目包括培训内容、方法、效果等进行全面的评估,以保证人才培训的效果,使人才培训资金发挥最大作用。

人才培训跟踪回访机制不完善

跟踪回访机制是一种对学员在培训后将培训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情况的调查,为以后培训工作提供参考依据的考察过程。参训学员回受援地后,大部分都没有进行回访,对于培训后的建议及培训成果在实践中的运用效果只是有受援地做简单的总结反馈给支援地,大多流于形式;由于受援地对参训学员基础信息档案建立不完善,后期跟踪回访工作实施难度较大。

参训成员接受培训的内动力不足

由于部分人才培训项目培训时间比较长,受训人员在支援地培训期间无法照顾家庭,家庭有事时他们无法及时赶回,这使他们难以安心接受培训;对于有些受训人员而言,培训补贴发放不及时或不到位给他们带来经济上的压力,使他们受训积极性降低。

新疆是多民族地区,各民族风俗习惯与内地相比有很大差异。到援疆省市参加培训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少数民族,还有少数的哈萨克族和回族,他们的风俗习惯主要是依托伊斯兰文化而形成的,具有一定的独特性。他们的饮食禁忌种类比较多,尤其是对动物性食品及其脂类,而且要求比较严格,维吾尔族是一个在生活上是非常严谨的民族。但是,在汉族文化中没有对饮食没有那么多的禁忌,也没有严格的行为准则来规范日常生活习惯。受援地也尽最大努力满足少数民族的需求,通过访谈了解到,部分参训人员还是会出现不适应的情况,产生抵触心理,积极性也较低,对于汉语水平较低的民族生来说接受纯汉语授课存在一定难度,这容易使他们失对培训去自信。

二、“智力援疆工程”中的人才培训的制约性因素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人才培训成本增加

新疆以天山山脉为界分成南北两部分,由于南部地区降水稀少,沙漠地带分布较广,自然环境也比较恶劣,因此南部长期以来经济发展非常缓慢。新疆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为:第一,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与边境团场农牧地区较贫困;第二,南疆三地州和边远山区、高寒山区农牧民因生产生活条件相当恶劣,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能力欠缺。新疆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比由 1990 年的1.921,上升为 2009 年的 3.0612000 年到 2009 年城镇居民收入增长了 1.7 倍,农村居民收入增长了 1.4 倍。2010 年至 2014 年城乡收入差距比虽逐渐缩小,但收入差距的绝对额却仍在不断增大。尤其是南疆三地州,社会经济发展的难度较大。2009 年,和田、克州和喀什三地州的人均 GDP 仅为全区平均水平的 31%,低收入贫困人口占全区贫困人口的 84%以上。

19 援疆省市经济发展水平也有较大差异,而“智力援疆工程”中人才培训的经费来源以 19 个内地支援省市为主,受援地为辅,每个省市能够提供的资金数额也存在较大差异,新疆相当一部分地州经济发展非常落后,这些地州开展人才培训工作需要投入更多的资金,这致使人才培训的成本增加,无疑加重了支援地政府的财政负担;与此同时,经济发展落后地区的基础设施相对落后,亟待投入更多的物力、人力、财力来加强人才培训的力度和培训设施的建设。由于资金的限制,经济较落后地区人才培训的贵也会相对缩小。

自然环境基础薄弱,人才培训设施建设难度增大

新疆地处欧亚大陆腹地,干旱少雨,水资源非常匮乏,尤其是南疆部分地州,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环境问题日趋严重。主要问题是“一扩大、四减少、四恶化”,“一扩大”指沙漠化扩大,“四减少”指植被、水域、湿地、草地减少,“四恶化”指水质严重恶化、草地恶化、生物多样性恶化、区域气候恶化。

目前,全区沙漠化面积达 80 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沙漠化面积的 47.3%,并且森林覆盖面积仅占全国平均值的 10%-12.5%;新疆水土流失的总面积大约为10.36 亿亩,占新疆国土总面积的 62.4%,轻度、中度、重度盐渍化土壤面积分别占 52.66%27.87%19.46%;从地区角度看,新疆耕地盐渍化程度极具普遍性,南疆分布面积最大,北疆第二,东疆地区最少;新疆是全国生态状况最脆弱、治理难度最大、治理任务最艰巨的地区。

新疆自然环境相对较差,基础设施建设也相对落后,尤其是南疆部分偏远地区,不仅环境恶劣,基础设施建设更是落后,成为人才培训的困难区,由于基础设施建设困难,远程网络培训难以覆盖,高科技的培训设施难以发挥作用因此只能通过选派人员到疆外培训和派专家来新疆培训,由于环境差,派专家到贫困区培训也只能是短期培训,因此环境基础薄弱给“智力援疆工程”中的人才培训增加了一定的难度。

文化素质参差不齐,培训内容设计难度增大

2010 年我国进行了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新疆人力资本储量情况很不乐观,新疆人才整体文化素质偏低。15 岁以上人口中,具有大专及以上文化的仅占 10.64%,高中及中专的文化占 11.58%,初中文化的占 36.10%,小学文化的占 30.08%,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占 2.36%。新疆人才文化素质的参差不齐给培训内容的设计带来了一定难度。特别是技术班,有些学员属于专业技术人员,而有些学员甚至不了解该项技术的基本理论,这给培训内容的设计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很难安排教学内容。文化素质较低的学员不能很好地理解新内容新方法新知识,尤其是部分少数民族汉语水平较低,对于汉语授课内容接受能力较弱。由于新疆人才整体文化素质参差不齐,许多学员在接受培训内容上存在一定差异,培训内容设计难度增大。

多元民族文化的差异,影响参训学员的积极性

语言文字是表达人类思想文化的主要工具之一,语言的差异必然导致文化上的差异。语言文字的差异使得许多少数民族不愿意接受内地传来的新科技文化知识。人类各民族的语言都不仅仅是一个符号体系或交际工具,而且是各个民族认识世界、解释世界的一个意义体系和价值体系,它体现着各民族独有的特性。

新疆的少数民族在新疆人口中占多数,日常交流多用自己的语言,而且保留了比较完整的文字体系。语言是与外界交流的重要工具,语言的不同和不理解制约了思想文化的表达阻碍了与外界的交流。由于语言沟通存在一定障碍,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维汉民族的民族意识,弱化了彼此接纳的心理,进而强化了民族之间的差异,不愿意接受新的科技文化知识。风俗习惯的差异使得部分少数民族学员不适应支援省市的生活环境,风俗习惯作为一种文化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维汉之间的跨文化传播。饮食习惯上存在的差异,的积极性。语言沟通的障碍、饮食习惯的不适应,影响了部分少数民族参训学员地积极性。


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

代写咨询
 362716231

发表咨询
 958663267


咨询电话

18030199209

查稿电话

18060958908


扫码加微信

1495607219137675.png


支付宝交易

ali.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