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教育课程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抑郁状态的影响
论文作者:同为论文网 论文来源:caogentz.com 发布时间:2017年01月03日

一、引言

人类对积极心理体验和美德的追求由来已久,但是真正将其付诸于行动是在人本主义思潮推动下崛起的积极心理学。20世纪初,作为心理学研究的新理念新思潮,积极心理学转变了心理学的研究角度,带来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视角。积极心理学研究者们认为积极情感有助于解决与抑郁有关的问题,能够使人们调整看待问题的视角川,可以有更高的工作满意度,具有积极个性特征的人也会更健康、人际关系更协调,并且能够提高个体的生活质量。同时,积极心理学在课堂实践和干预中也被证明是可行且有效的。因此,本研究以课程为载体,将积极心理学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实践,通过对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效果进行主观评估和客观比较,进而了解两种倾向的课程教学效果,进一步推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对修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限选课程的在校大学一年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前测发放问卷376份,回收有效问卷357份,回收率为94.95%;经过一个学期32学时的课程教学后对大学生进行后测,共发放问卷930份,回收有效问卷912份,回收率为98.06%,其中实验班306份,对照班606份。

(二)研究工具

1.自编课程效果评价问卷:

采用自编课程效果评价问卷来评估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态度(必要性、兴趣)、体验(课程满意度)及行为表现(作用)。

2.国际大学调查

采用EdDiener等人编制的《国际大学调查》(ICS)问卷,内容包括主观幸福感、积极情感、消极情感、总体生活满意度及具体生活满意度。问卷多采用9点量表进行计分。已有研究表明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本研究中各分量表内部一致性Alpha系数分别为:主观幸福感0.70、积极情感0.70,消极情感0.81、总体生活满意度0.72、具体生活满意度0.910

3.流调用抑郁自评量表

采用由美国国立精神研究所Sirodff编制的流调用抑郁自评量表CES一D。量表主要用于流行病学调查,适用于普通人。量表共20题,要求用0}3级评定最近1周内症状出现的频度。测量内容包括抑郁情绪、积极情绪(反向)、躯体症状与活动迟滞以及人际4个因素。本研究中量表的内部一致性Alpha系数为0.83

(三)研究过程

1.课程内容

对照班按照《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的规定进行教学,包括心理健康导论、自我意识、人格发展、学习心理、生涯规划、情绪管理、人际交往、恋爱与性、挫折应对、危机干预、异常心理。

实验班沿用《基本要求》中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的规定,但是根据课前调研结果对专题课时、内容侧重和比例进行权重分配,课程口标及内容具体实施以积极心理学理念为指导。具体内容安排为在自我意识部分设置兴趣、能力、成就等积极人格品质的内容;在情绪管理部分设置积极思维、愉快和积极体验的内容;人格完善部分设置性格优势的内容;人际交往部分设置积极的人际关系和赋能机构的内容。课程家庭作业部分加人全力以赴、三件好事、以新的方式使用代表性优势、感恩拜访等内容。

2.程序安排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大班教学为主,因此选择两个班级作为实验班,随机整群选取传统教育模式的四个班级作为对照班,实验班与对照班教学进度一致。采用静态组比较设计,对实验班376名学生进行前测,之后实验班学生接受一学期犯学时的积极心理取向的心理健康课程,对照班接受一学期犯学时传统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课程结束后,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大学生进行后测。

(四)数据处理

采用统计软件spss20.0进行数据的整理与处理

三、研究结果

(一)共同方法偏差分析

用Harman单因素法检验共同方法偏差,将全部题日放人一个探索性因素分析中,检验未旋转的因素分析结果。首个公因子方差解释率为20.32%,方差解释率低,说明偏差不大,数据是可信的。

(二)大学生对课程效果的主观评价

调查结果显示,52.7%的学生对课程的总体评价为优秀,累计有92.5%的大学生认为课程总体良好及以上。整体来看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较高。但仍有4.6%和2.9%的大学生认为心理健康课程一般或不好。这一结果在实验班和对照班中并没有显著差异。

课程教学前后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必要、兴趣度及作用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必要性的认知在教学前后发生了显著变化,教学后大学生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非常必要的比例显著增高(XZ=119.36,p<0.001),如表1所示。

课程前对大学生对心理学的兴趣度做了调查分析,课程结束后用大学生对课程的喜爱度与兴趣度进行比较,结果发现大学生在由对心理学的兴趣转化为对课程的喜爱度的比例上没有显著提升(XzX=5.17,p>0.05),但是非常喜欢心理课的比例提升了6个百分点,如表2所示。

心理健康课程教学结束后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作用认识有大幅提升(XZ=200.29,p示。<0.001)083.4%的学生在身边的朋友出现心理困惑时会推荐他(她)去接受心理咨询,如表3。

大学生认为课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对心理品质的优化和提升,其次为心理调适技能的内容,之后依次为心理问题的疏导、异常心理的识别与判断和心理健康维护的意识,最后是心理健康的基本理论部分,如图1所示,由此可以看出心理健康课程的积极化和实效化的倾向。

(三)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和抑郁情绪的影响研究

教学后对实验组的被试进行追踪调查,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比较,结果显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的总体生活满意度和积极情感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在具体生活满意度中,大学生对自己、分数、老师所讲授的课、实现自己的口标几个维度的满意度有显著的提高。但是,对老师、朋友和室友这些他人关系方面的满意度降低,对经济状况的满意度降低。此外,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对抑郁情绪的改善有良好的效果,经过一学期的课程,大学生的抑郁总分及其包括的抑郁情绪、积极情绪、躯体运动、人际均有显著的降低。

(四)两种倾向的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和抑郁情绪影响的差别比较

教学结束后对实施积极心理教育的班级(实验班)和传统心理教育的班级(对照班)进行对比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的结果显示,实施积极心理教育的实验班在主观幸福感和积极情感方面的得分要显著高于对照班,实验班的抑郁总分及其包括的积极情绪和人际维度也显著低于对照班。

四、分析与讨论

(一)知隋意行有所提高,个人成长需因材施教

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整体满意度较高,比较满意的人数达到92.5%,实验班相对于对照班来说没有显著的差异,可以看出大学生对比较贴近自己现实及提升个人心理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认同度较高,从主观角度来说积极倾向和传统倾向的课程满意度没有显著差异。经过一个学期的课程学习,大学生对心理健康课程必要性的认识有显著提高,说明课程对大学生维护自身心理健康的意识提升有很大帮助。

但是在大学生从心理学的兴趣度转化为对课程的喜爱度方面没有显著提升,只是非常喜欢心理课的学生比例提升了6个百分点。在课程前期调研中了解到大多数大学生对心理学感兴趣是源于对心理学和人类行为的好奇,可见能将最初的兴趣转化为对课程的喜爱是对课程质量的重要考核指标。本研究中课程能够继续保持大学生对心理学与心理课的热情,但是并没有表现出显著的比例提高。

大学生认为课程对他们学习生活有积极的帮助,83.4%的学生表示在身边的朋友出现心理困惑时会推荐他(她)去接受心理咨询。可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对大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并形成对心理健康的正确认识,但是对于部分同学来说课程的作用并不如期望中的那么大。首先,这可能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定位所决定的,因为课程是面向普遍正常个体开设,内容多涉及共性问题不能因人而异;其次,课程涉猎广杂,不够深人细致,工作深度欠缺。基于此,教师和大学生都需要明确心理健康教育本身的工作对象界定,课程不是万能的,大学生要学会在不同情况下选择最为恰当和合适的方式来进行自我成长或实现自助。

总体而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认知度较高,应以大学生对心理学的兴趣度为契机,提升课程质量,激发大学生对心理学的热爱,培养自我调试技巧,修炼自我成长的积极心态。

(二)积极心理健康观得以拓展

心理学的注意力应该放在人类积极的层面,而不是消极层面,这样会产生更有价值的知识,并拓展心理学的应用范围。前期调查中大多数大学生持有传统的心理健康观,认为心理学主要是为了了解消极心理,治疗人的精神或心理疾病。经过学习,大学生在课程中的收获表现出了明显的积极心理学倾向,首先是心理品质的优化和提升,其次是心理调适技能的内容、心理问题的疏导、异常心理的识别与判断和心理健康维护的意识,最后是心理健康的基本理论部分。可见积极心理学导向的课程教学与培训确实能够在大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方面做出贡献。

(三)整体生活满意度提高,部分现实成长性问题凸显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前后,大学生的整体生活满意度有显著的提高,描述统计中实验班的生活满意度略高于对照班,但并没有显著差异,可见不论传统倾向还是积极倾向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都有助于大学生提升整体生活满意度。

积极心理学要通过纵向研究来帮助人们寻找到应对日常生活压力、正确面对生命中不幸事件的办法,从而使人类真正寻找到生活幸福的方法和途径。经过一学期的课程学习,大学生在自我、分数、老师所讲授的课程和实现自己的口标这几个方面的满意度有显著的提高。在老师、朋友、室友及经济状况方面的满意度反而有显著的降低,其他方面没有显著差异。这可能与大学生发展自我过程中遇到的现实问题有关,自我、分数和实现自己的口标属于自己可控的要素,大学生可以通过自身努力得到改善和提升,因此满意度提高较多。人际交往是交互的过程,不容易因自己的意志而改变,因此作为倾向于不可控要素的老师、朋友与室友的满意度却有所下降。另外,研究中选用的对象为大学一年级学生,他们随着彼此之间关系的加深,不像初识时那样对自己进行印象管理,因为个性的展露导致与他人交往可能会出现碰撞和摩擦,进而出现满意度的下降。除此之外,多数大学生在大学期间经济未能独立,在生活学习消费加大及逐渐接触社会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对经济条件更多的要求,于是满意度显著下降。实验班具体生活领域的满意度和对照班没有显著差异,可见除了课程之外,具体生活满意度一定有时空上、实践中和环境里的因素的综合影响在其中。研究结果发现,课程教学对现实问题的影响并不能表现出异常突出的成效,尤其是对与外在的一些不可控因素的影响微乎其微,但是我们可以由此推知大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可能会遇到的成长性课题。

大学生对学习能力、身材长相、道德水平、健康水平、自律、学习习惯以及实现父母所期望的口标这几个项口的满意度没有出现显著变化,整体来看在所有项口中大学生最不满意的依次是学习习惯(5.03±1.997)、恋爱关系(5.25±2.445)和分数(5.32±1.892)。大学学习对学生自主性的要求明显提高,中学时养成的学习习惯不能有效适应大学阶段的学习,导致大学生对自身学习习惯和分数的不满意。另外,随着自我意识的确立和发展以及性生理心理的成熟,大学生开始面临亲密关系的建立和维护等课题,表现出对美好爱情的憧憬和期待。同时,大学校园里同伴群体的影响会促使一部分大学生盲口开始一段恋爱关系,这一过程需要处理更为复杂的人际关系,可能会导致大学生对恋爱关系的不满意。研究中还发现,虽然学习习惯和恋爱关系在教学前后没有显著变化,但这部分又是大学生巫需解决的问题,这说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要特别重视对良好学习习惯养成和亲密关系建立的内容设置。

(四)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对积极情感体验培养有显著成效

研究结果显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对主观幸福感并没有显著的帮助,但是在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对比中发现,实验班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要显著高于对照班。可见虽然课程教学在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提升上面没有表现出显著成效,但在积极倾向的教学模式下接受熏陶的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还是要远远高于对照班大学生。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积极情感的体验有显著的提升,而且实验班的积极情感要显著高于对照班,可见积极倾向的心理健康教育对积极情感体验的培养有显著成效。与以往研究结果一致,教学前后大学生的整体抑郁得分及其包括的抑郁情绪、积极情绪、躯体运动和人际方面的体验均有良好的改善。与对照班相比,对抑郁的改善主要体现在积极情绪的提升和人际交往方面体验的改善,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对抑郁情绪和躯体运动也同样具有改善作用。可见,积极倾向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确实能够改善个体的情绪状态,主要表现在积极情绪体验的提高、消极抑郁情绪的减少以及人际交往中的积极体验方面。

五、结语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传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都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有重要作用。从主观评价来看,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认可度较高,他们能够从课程中对心理学有更多的认识和理解,也能够获得一些帮助从而应用于生活实践。两种倾向的心理健康教育都能够提高大学生的生活满意度,但解决现实问题还需要依靠大学生自身的力量,因为具体生活情境的满意度除了受课程的影响外,还会受其他时空、教育、实践、社会背景的综合影响。总体来说,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内在的、可控的因素如自我、实现自我的口标以及外在的可控因素如分数等有明显的作用,对外在不可控的因素如朋友、老师和室友的他人关系及暂时不可控的经济条件没有明显的改善,反而出现下降,可见在现实和外在因素方面课程教学的作用相对其他影响的力量要相对薄弱。两种倾向的心理健康教育都对抑郁状态有显著的改善作用,但积极倾向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积极情绪体验的提高和人际交往中的积极体验方面有显著成效,大学生在积极倾向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主要收获即是心理品质的优化和提升,在其基础上对积极情绪体验和积极的人际关系也表现突出,对主观幸福感的提升有一定作用。可见积极心理学确实以其积极、乐观及幸福的视角调动了个体内在的积极力量,使其自我、学习、人际关系发展更顺利。


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

代写咨询
 362716231

发表咨询
 958663267


咨询电话

18030199209

查稿电话

18060958908


扫码加微信

1495607219137675.png


支付宝交易

ali.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