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安全心理过程
论文作者:同为论文网 论文来源:caogentz.com 发布时间:2018年02月09日

安全视角下的主要心理因素    

人的行为分为安全的和不安全的两类,无论哪种行为都是在心理因素和外部环境共同作用下产生的。环境层面(社会等)的影响属于外因,人本身的心理活动属于内因。人的心理因素与安全的关系最为密切,根据大量的数据分析,由于人的差错和疏忽而引起的事故在总事故中占的比重较大。在企业发生的安全生产事故中,习惯性违章造成的事故占到事故总量的70%以上。研究人的心理因素对行为的作用,是针对内在事故致因核心的探讨,因此以心理学为切人点,从人的安全行为视角出发将人的心理因素分为以下4个方面。    

(1) 能力。人的能力可以分为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3方面。认知能力就是人们常说的智力,包括人脑对信息的加工、处理、储存和传递的能力,如观察能力、记忆能力等。人只有通过认知能力才能获取客观知识,这对于人的安全知识和技能养成是基础性的。操作能力是人操作自己的肢体完成活动的能力,劳动能力、岗位操作能力等是典型代表,操作能力需要人在掌握技能的基础上培养锻炼出来。安全操作能力也需要人们学习安全知识技能后不断练习掌握。社交能力是人们在社交活动中需要的能力,如组织管理能力、决策能力和处理意外事故的能力等。这个能力也是影响人们安全行为的重要因素,因为人总是在组织中生活,难免会受组织的影响而做事。    

(2) 情绪。情绪是个体对本身需要和客观事物之间关系的反应,以客观事情对人的满足情况将情绪分为喜、怒、忧、思、悲、恐、惊7种。情绪的外化就是行为,其在身体动作上表现得越强说明其情绪越强。对于工作中的人而言,时常保持正常的情绪很必要,难以保证一个整天愁眉不展、怒气冲冲的工人不出现违章行为和不发生事故。    

(3) 动机。动机也可以理解为需要的外化,是一种激发人行动的心理过程,可以看成人们通过激发、刺激等产生的一种内在驱动力,做某事的念头或满足需要的意愿等等。动机是人们一切活动的推动者,没有人会毫无想法地做事情,可以利用动机的作用来规范或促进人的行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动机,同一个人的动机也是变化的,要调控动机来保证工作的安全和舒服。    

(4) 性格。性格是指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相应的行为方式中的比较稳定的、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人心理因素中最显著的就是性格了,性格会受到生物学因素和三观的影响,它是后天慢慢形成的。性格是有差异的,也是有可塑性的。工作中人的性格没有好坏之分,只有适合不适合特定工作的问题,比如,优柔寡断性格的人可能不适合做事故应急救援管理者,粗心急躁性格的人可能不适合搞安全检查等等。安全行为的养成对性格和习惯也有影响,占语:“积行成习,积习成性,积性成命”就说明良好的安全行为对于性格甚至命运是多么重要。

事故的心理致因过程    

人的心理因素分为积极心理因素和消极心理因素,导致事故发生的往往是消极心理因素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迄今为止,安全学者提出了诸多事故致因理沦或者模型,从早期的事故倾向性格论到现代的事故致因理论,其中绝大部分都涉及到了人的因素。同时,安全寓于生产并随生产的发展而发展,人的心理特性和心理状态同人的不安全行为有着直接的联系。人的因素具体来讲就是个性心理和行为因素,因为人的活动或者行为都是受主观心理因素支配的,因此可判定事故的最深层原因就是心理因素。图1所示是心理因素下人的不安全行为的形成过程。    

上文提到的心理因素包括能力、情绪、动机和性格等都会对人的行为产生影响,有的可直接导致人出现不安全行为,有的则起到间接作用。有时单一的心理因素就会使人产生不安全行为,有时则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的结果。比如,文献指出理智型性格的人做事不慌不乱,行事稳重,因而较少出现不安全行为;情绪型的人做事慌张急躁,容易出现行为上的错误,所以生理心理因素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事故与人的心理有密切的联系,人有什么样的心理就会出现什么样的工作状态。人的行为是遵循内外因的基本原理,环境的变化会刺激人的心理,影响人的情绪,甚至打乱人的正常行动,从而引发人的失误或者不安全行为出现。人的行为就是人心理的外在表现,因此心理因素才是人表现出不安全行为进而引发事故的根源。


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

代写咨询
 362716231

发表咨询
 958663267


咨询电话

18030199209

查稿电话

18060958908


扫码加微信

1495607219137675.png


支付宝交易

ali.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