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民俗体育“凤阳花鼓”的历史变迁与传承路径
论文作者:同为论文网 论文来源:caogentz.com 发布时间:2017年12月04日

凤阳花鼓扎根于凤阳民间本土,与当地风俗、文化、生活方式相适应,自明朝以来,主要以娱乐、需求为目的进行传播,历经岁月洗礼,在社会变迁中通过官方与民间传承,使花鼓体育文化更加丰富与繁荣。新中国成立后,凤阳花鼓载着厚重的人文底蕴,再融入小岗精神灵魂,走进中央电视台、中国农民歌友会、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大型舞台,展现独特的花鼓艺术风采。今天,凤阳花鼓己成为普及、时尚的全民健身运动项目,凤阳人以具体的花鼓娱乐方式来抒发对美好生活的祝愿情感,显示凤阳地域色彩、展示凤阳人文气息。研究通过文献资料梳理凤阳花鼓的起源、变迁与传承路径,旨在客观展示凤阳花鼓历经沧桑、曲折发展到今天极具张力、艺术表现力的全貌。

1凤阳花鼓的起源我国民俗体育历史悠久,与特定地方民间风俗、文化、生活方式相适应。民俗体育多以秧歌舞、采茶舞、花鼓灯、龙舟、放风筝、摔跤等形式表现,与农耕生产劳动紧密相连,表达人们在欢快劳动中对丰收的祈盼、对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祈求心愿;娱乐性是其本原特性,人们通过欢快、多样的身体娱乐活动方式,表达对乡土风俗的热爱。安徽淮河流域代表性的民俗体育“凤阳花鼓”,经查阅史料考察其起源,有记载:明代,田艺衡《留青日札》(1s}2年序)卷十九记载:“吴越间妇女用三棒上下击鼓,谓之三棒鼓,江北凤阳男子尤氰‑ ,《帝乡记略》明万历二十七年(1s94)卷五“风俗”,其前志曰“··…插秧之时,远乡(州治西南与临淮县东北接壤)男女互鼓互歌,颇为混俗。”可以推断凤阳原生态的民间风俗是击鼓讴歌,表达劳作时愉快、祝愿的心情。明代中期,《曲海总目提要》卷七著录,明隆()、万()前旧本、周朝俊所撰写的《红梅记》里,也记载了凤阳花鼓表演的史实,如《红梅记》第二十出《秋怀》中记载有凤阳夫妇表演完打花鼓后,请求主人“赏些米儿去了’。“帝王之乡”的安徽凤阳,明朝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的家乡,迄今依然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朱元璋平素不太喜欢娱乐,但对花鼓却情有独钟。朱元璋于洪武二年设皇陵卫守护,开设祠祭氰《凤阳新书》卷5(帝语篇第七),记载了皇陵祭祀外,凤阳花鼓还用于朝贺赛飨。朱元璋定都金陵后,凤阳乡亲打着花鼓前去祝贺。   

“凤阳花鼓”自明朝以来,己有600多年历史,对于现今安徽凤阳来说“凤阳花鼓”是当地最经典、最具民俗传统特色的体育项目,在传统节日、纪念日、大型演出、外出交流汇演等场合必演的特色项目,深受民众喜爱‘凤阳花鼓”也是“凤阳三花”(凤阳花鼓、凤阳花鼓灯、凤阳花鼓戏)中最有名的,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凤阳花鼓的传承路径

2. 1民间变异传承的沧桑之路   

凤阳花鼓的发展迅速时期,应是朱元璋洪武七年(1374)在“钟离(古代凤阳)”建中都皇城之后。朱元璋称帝后效仿刘邦恩泽沛县,诏谕惠政:永免凤阳、临淮二县税粮摇、民摇赋。据《凤阳新书》记载,朱元璋允诺家乡人:“往后你们在家乡,有福的去做父母官,无福的就给我看守陵墓,种田的不要你们交租税,年老的只管逍遥自在地喝酒。一年三百六十天,你们就唱着过吧。”宽松、和谐的政治经济环境,凤阳人民心情愉悦,倍感皇恩浩荡,敲着花鼓小罗唱着过;遇节日、喜庆大事,凤阳人更是隆重庆祝,驾彩车香马、花鼓敲得震天响,从民间唱到大明皇宫殿堂,赞誉朱明皇帝的丰功伟绩、歌颂凤阳人的幸福生活,凤阳花鼓也因此获得鼎盛发展机遇。   

自然灾荒以不可抗拒的力量改变了明朝凤阳人和乐、安稳的生字氰《明太祖实录》卷255记载:洪武三十年,凤阳县自五月至八月不雨,禾稼不收;洪武三十一年,稼C7不收;《缀白裘》、《清稗类钞》中也记载了凤阳“十年倒有九年荒”的灾荒灾情;风阳民间的“凤阳老歌”中有“三年水淹三年旱,三年蝗虫闹饥荒”的内容。多年连续的自然灾荒,凤阳农村衰败、农民破产,凤阳人只能背井离乡、四处流浪,背着“花鼓小锣走四方”、过着卖唱乞讨的苦难生活。“··…看前方雪白茫茫,母女相依守凄凉。尝尽人间辛酸事,饥寒交迫泪汪汪。……”的唱词,道出了当时凤阳人辛酸悲惨的生活状况,声声催人泪下,也激起了各地人们的同情、怜悯之心,受到更多人的倾听、传唱。年复一年,形成了凤阳的花鼓乞讨文化,凤阳花鼓也在淮河、长江流域乃至全国各地,被传播开来。

2. 2政治服务传承的谋略之路   

历史前进中朝代更迭是一种常规现象,繁华强盛的明王朝因自然灾害而走向衰落;再者,朝廷官员之间的争斗、中伤、尔虞我诈等争权夺利的阴谋手段也时常发生。明朝末期宦官魏忠贤,任秉笔太监后,极受宠信,专断国政,排除异己,祸害天下。李精白任兵部尚书,因曾为魏忠贤建生祠,焚香祝词“尧天巍巍荡,帝德难名”,而被东林党人弹勃,其子李岩也遭受鄙薄、因案下狱。李岩仇恨朱明王朝,投奔明末李自成的起义军,提出“均田免赋”等口号,获得广大人民的欢迎;编写朱元璋家乡的谣歌进行舆论宣传,如:“说凤阳,话凤阳,凤阳原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开了大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等,还派人扮成商人、流民,走乡串户,教人传唱,谩骂明王朝腐败,赞美李闯王,收买人心。凤阳花鼓又走上历史舞台,被传唱、被发扬光大,只是唱词己被居心巨测之政客改编,政治色彩浓厚、政治目的明显。无独有偶,清初,反清复明势力在民间举行恢复明朝汉族政权的运动,清兵在金门攻打南明鲁王朱以海时,带千余人的花鼓队,大唱《凤阳歌》,谩骂朱皇帝,+,h}只恨朱皇帝,做什么皇帝?害得我凤阳府,十个有九个出来打花鼓……。”凤阳花鼓又再次走上历史舞台,成为舆论工具,为统治阶级的政权服务。

2. 3花鼓艺人再生传承的发扬光大之路   

自然灾荒、战乱灾害迫使淮河两岸的花鼓艺人,身背花鼓,奔赴他乡以卖唱赚钱谋生。凤阳花鼓经花鼓艺人多年的传承与表演,打花鼓的道具得到了革新,还对其他曲种产生了一定影响,也与很多地方的歌舞艺术产生文化融合现象,再生出具有不同地方特征的新品种,发扬、丰富了我国的花鼓文化。表演凤阳花鼓道具的三次革新:小腰鼓、小手鼓、双条鼓。    花鼓艺人外出卖艺主要有3条路线:东南江浙一带;随晋商进入陕西、山西;溯长江而上进入湖、湘、川、蜀等地区。江浙一带富裕,是花鼓艺人奔赴的主要地区,在浙江温岭地区,《凤阳花鼓》被改编成《天皇花鼓》。台州各地的花鼓都是从凤阳花鼓衍变而来,明代以前,台州本土并无花鼓这一民间艺术形式[ca。台州市群艺馆花开泰在2005 -05 }7《台州日报》上的文章《台州花鼓》中有提到,在清朝宣统年间,天皇人唐正顺先生(文章中称“唐金顺”,温岭方言,‘金”和“正”为同一发音)的父亲,是传统戏曲艺人,学习了凤阳花鼓的表演形式,并结合本地的民歌小调,形成了独特的花鼓表演形式,因唐家是天皇人,因此得名“天皇花鼓”Czl;山西的《晋南花鼓》,亦称“祁太秧歌”,是幻双阳花鼓》与当地歌舞艺术结合,再生的新品种;在陕西,“走西口”演变成“陕北秧歌”。其他地区出现的多种形式,如莲花落、打连厢、三棒鼓、渔鼓、山东琴书、徐州琴书、安徽琴书、扬州琴书、临清小曲、湖北小曲、扬州小区等曲艺[C37。民俗体育“凤阳花鼓”以其原生态的艺术形式,边唱边跳,让人们沉浸在艺术殿堂中,获得心情愉悦、身体健康;民俗体育“凤阳花鼓”也以其原生态的艺术魅力,影响着全国各地的地方文化、艺术,衍生多种艺术品种,丰富了民间民俗体育内容,发扬光大了花鼓文化。

3新中国成立后凤阳花鼓再获发展新   

机遇   

安徽民俗体育“凤阳花鼓”,历史上曾因帝王的偏爱而辉煌,但由于地域性特征限制、学界对其研究不足、人们热衷于兴起的影视传媒新生事物等因素,再次呈现衰落景象。1978年改革开放,新现代化方法论华丽登J爪“文化自觉,、“文化身份认同”的思想逐渐被社会认可。被认为在当今社会仍具有重要意义的民俗体育在老一辈人的记忆“指导”下重新回到了现实社会[#]。凤阳当地经典的民俗体育项目“凤阳花鼓”,再次回归民众的日常生活中;20世纪初,中国现代民俗学的兴盛,民俗学者开始对民俗事象展开研究,依附于民俗事象的民俗体育,受到了学界重视‘凤阳花鼓”再获新生,受到安徽省政府、凤阳县政府的保护,1984年凤阳县文化局编著了《凤阳花鼓歌曲选》、成立花鼓艺术团,宣传凤阳花鼓。在凤阳县城,2006,2007,2009,2012年,由安徽省文化厅、安徽省旅游局、中共凤阳县委、凤阳县人民政府主办,凤阳县旅游局承办的“中国·凤阳花鼓文化旅游节”,通过“敲凤阳花鼓,唱经济大戏”主题活动,进一步弘扬凤阳花鼓文化,有助于凤阳花鼓从地方民俗向文化产业转变,再上升成为一个知名的文化品牌,对繁荣花鼓文化产业,大有裨益。另外,现代艺人的表演、媒体介入传播,使今天的凤阳花鼓更是享誉国内外。2008 - 09 - 24日,中央电视台七套“乡土”栏目播放的专题片《花鼓一家人》,生动展示了凤阳花鼓的风貌;20081121,周华健在首都体育馆举办的个人演唱会上,翻唱了凤阳花鼓,把凤阳花鼓带进京都、传向全国。2010 - 06 - 22-27}‘凤阳花鼓”参演上海世博会·安徽周系列活动,孙凤城等40名花鼓女在世博会40多个场馆展示演出,主打曲目是《春风吹绿花鼓乡》,伴奏曲则包括《凤阳是个好地方》、《鼓乡情韵》、《凤阳新歌》、《流水清清凤阳美》、《凤阳变成金凤凰》、《中国鼓》等,向国内外友人展示了节奏明J决、鼓调优美、舞蹈韵律性强、凤阳独有的民间艺术。这些对凤阳花鼓的现代化传播都起了积极推动作用。   

200912,国务院公布《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决定增加清明、端午、中秋假日。民俗传统节日回归民间之后,为社会民众参与体育活动创造了规律性的庆祝节日文化意识、行动及良好的时空场域。今天的凤阳花鼓,是凤阳人在上元、清明、端午、重阳、寒食等民俗节日活动中表演的重彩节目,人们以身体娱乐活动方式表达对传统文化的纪念、对民俗节日的庆祝、对农耕丰收的祝贺等,载歌载舞、敲锣打鼓,在其中形成了稳定的“健身节奏”,增强了群体凝聚力;日常生活中,凤阳花鼓己成为民众健身、休闲的主要内容。4结语与展望

4. 1结论   

安徽民俗体育“凤阳花鼓”久经历史变迁而未曾中断,曾是凤阳人表达幸福生活敲出的欢乐声、也是凤阳人乞讨生活发出的哀怨声,或为政治谋略家当作舆论宣传工具,最终回归‘旧常生活”的艺术本性,经花鼓艺人的再生传播,与各地曲艺文化融合发展、发扬光大。新中国的今天,改革开放、民俗学的兴起,使凤阳花鼓再获新生;国家、地方政府的重视与保护政策,赋予凤阳花鼓强盛的生命力;借助艺人与传媒的传播,以“凤阳花鼓”为主题内容,在各种大型舞台进行表演,使凤阳花鼓享誉国内外,展示凤阳花鼓“一绝”之魅力。

4. 2对安徽民俗体育“凤阳花鼓”的发展展望安徽民俗体育“凤阳花鼓”在“健康中国建设”

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

代写咨询
 362716231

发表咨询
 958663267


咨询电话

18030199209

查稿电话

18060958908


扫码加微信

1495607219137675.png


支付宝交易

ali.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