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农业发展系统与模式
论文作者:同为论文网 论文来源:caogentz.com 发布时间:2016年10月13日

研究循环农业发展离不开循环农业系统,而循环农业模式是嵌入在循环农业系统中。任何循环农业模式形成、发展都是特定时期下资源票赋、社会经济条件、科技发展水平以及市场、政策环境等一系列要素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随着任何一个要素因子的变化,模式也会作出相应的调整,新的模式是当特定时空条件、技术、产业组织与制度共同作用下对旧模式的扬弃,实现更高层次的循环,推进循环农业可持续发展。

一、循环农业系统与概念模型

循环农业系统结构

发展现代循环农业,根据农业生态系统理论、循环经济学理论以及生态经济规律,是在保持传统农业自然生态性、产品安全性的基础上,通过适度规模化经营和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循环农业技术的应用,人为地构筑起一个“生产者一消费者一分解者”的自然生态系统,调整、优化农业生态系统内部结构及产结构,把农业生产活动、社会经济活动和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融为一体,实现农业系统物质、能量多级循环利用,促进资源利用率提高和生态环境的改善,促使农业自然生态系统、社会经济系统逐渐向良哇循环方向转变,既实现对现存传统农业的改造,又实现对石油农业的改造。参考王兆华等学者(2003)对生态工业系统结构分析,循环农业系统包括:农业循环经济系统、资源一环境系统和社会支持系统。一是资源一环境系统(A),它是构建循环农业的基石,它不仅包括农业生产的土壤、光、热、水、气等自然资源,还包括以自然环境为基础的社会经济条件,如人口、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水平、市场需求量以及政策环境等;二是农业循环经济系统(B),它是循环农业系统的核心,基于区域农业资源-环境系统基础上根据农业系统学原理通过循环农业技术构建多种循环农业模式,主要包含经营循环农业的各农业企业、农户、农业合作组织等主体,按照“生产者一消费者一分解者”的关系分别处于循环农业产业链的不同层级上,并按照生物链的动作规律进行资源、信息、资金和人才的流动;三是是社会支持系统(C ),它是循环农业系统有效运行的支撑体系,包括各级政府、基层农业管理者为推动环农业系统协调发展所提供的技术、信息、市场和法律、金融等,这些因素从政策、资金和市场的角度影响循环农业经营者。

循环农业系统的功能与特征

根据循环农业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可知,循环农业系统是根据自然生态系统物质与能量通过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生物链而循环流动,协同共生实现可持续发展,在一定区域内的农户、农业企业、农业合作组织之间通过组织创新、农业技术创新、模式集成,促进种植业、养殖业、农业加工业、农业服务业等产业链之间链条联接的循环建设,建立起以农业废弃物再利用、再循环为核心的农业循环经济机制以及推进机制顺利运行的制度创新,实现资源在不同组织之间和不同产业之间的协调发展与共生祸合,构建了合理而有序的循环农业产业链,一定区域内形成完整的一个良哇循环系统,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率并克服负外部性影响,创造出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的新模式,从而实现一定区域内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循环农业系统的功能是实现物质循环、信息传递、价值创造与负外部性的克服。在实现循环农业系统功能实现的过程中,体现了以下几个主要特征:

 (1)可持续性。循环农业系统强调从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运用循环经济学、生态经济学理论与农业生态工程学方法来指导农业经济活动,摒弃以“大量消耗资源”和“大量排放废弃物”为主要特征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根据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以及农业生态规律,通过废物利用、要素祸合等方式与相关产业形成协同发展的产业网络,按照“资源*农产品*农业废弃物*再生资源”反馈式流程组织农业生产,延长农业生态产业链,推进农业全产业链的减量化投入、清洁化生产和农业生物质再生利用,推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同步提高,实现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

 (2)整体性。追求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而循环农业系统是是一个由资源一环境、农业循环经济与支持服务等子系统构成的整体,既实现农业循环系统内部经营主体之间协同发展,又实现各系统之间进行物质、能量、信息、技术、人力等最充分分地交换,从而提高整体的效益。

 (3)复杂性。循环农业系统是一个涉及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等多个子系统相互交织相互作用构成的复杂大系统,每个子系统都有其不同特点,具备不同的功能。循环农业系统不是各子系统功能简单的加总,它是通过物质、技术、能量、信息的充分流动而实现价值创造与增值,使上一环节的废弃物作为下一环节的投入品,通过循环农业系统内部各资源、要素之间的共生互利、产业祸合与协同发展,构建起多元多向、反馈式的闭合循环农业产业网络。

二、循环农业模式的观察视角

循环农业模式是循环农业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从不同的视角观察、本文首先将其分解为五个方面的视角。一是时间视角的循环农业模式;二是空间视角的循环农业模式;三是产业视角的循环农业模式;四是组织视角的循环农业模式;五是技术视角的循环农业模式(见图3.2 )。在实践中,这些不同视角的循环农业模式往往是相互交织,形成复合性的循环农业发展格局。本文在对这五种视角的循环农业含义、特征的阐述基础上,着重对产业视角、组织视角、技术视角及其组合状况进行深入分析,以便为后续章节的实践案例与计量分析提供框架基础。

时间视角的循环农业模式:传统、转型与现代

循环农业社会经济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一个渐进过程,农业发展也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不断地演化,经历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三阶段。莫里斯·帕金斯、约翰·梅尔等提出了农业发展的三阶段理论,即将农业发展划分为传统农业、低资本技术农业和高资本技术农业三个阶段(杨万江,2001)。

与农业的发展历史、阶段相适应,循环农业在发展过程也呈现出传统循环农业、转型循环农业与现代循环农业的不同特点或模式。在经济发展初期,在原始农业、传统农业阶段,农业生产完全依赖于农业生态系统生物组分内部有机物质的循环,即利用种植业的“废弃物”(如秸杆)作为养殖业的饲料,利用养殖业的“废弃物”(如畜禽粪便)作为种植业的肥料,不依赖于任何农业外部投入实现了农业的持续生产,即形成了传统农业内部的循环农业,即为传统循环农业,如浙江青田,明代时的“稻田养鱼”,稻田为鱼的生长提供了较好的环境,鱼吃害虫、杂草,鱼粪肥田,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同时生产的稻米绿色又安全,但传统循环农业技术停滞,农业生产率低,产出不能满足需要。

随着经济增长,工业化、城市化迅速发展必然要求改变传统农业发展方式,以“石油农业”为特征的现代农业高度广泛使用现代科技,通过化学品大量投入进行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生产,产出大幅度增加同时农业面源污染不断扩大,导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初期,提出“末端治理”方式,即对大量排放的废弃物通过技术创新“变废为宝”,实现废弃物资源化循环再利用,即为转型循环农业。

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是漫长的,不同资源察赋、技术条件以及不同经济发展水平都会影响着农业转型发展的方式。面对“石油农业”的非生态性和不可持续性。到了后工业化时期,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同时农业科技非常发达,农业生产力大大提高,农民教育水准和环保意识也有提高,人们对无污染农产品需求及农业环境服务的需求不断地增长,这种需求诱使农业生产者、农产品消费者、企业和政府都重视生态环境,遵循农业生态食物链原理,根据循环经济‘3R',原则,通过农业资本、技术集约化运用,实现农业生产、流通和消费全过程资源减量化、清洁化、循环化以及无害化,使循环农业逐渐走向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循环农业。表3.1是传统循环农业、转型循环农业和现代循环农业的不同特征比较。

空间视角的循环农业模式:丘陵山区型、水网平原型、海岛型、草原型

循环农业农业是一个典型的与空间资源享赋密切关联的产业,与此相适应,循环农业的发展类型与空间资源享赋也密切相关。我国区域辽阔,不同地区的资源特性和票赋呈现差异性,因此,从区域空间的角度看,循环农业呈现明显的区域特性,大体可分为四种类型。一是丘陵山区型的循环农业模式,突出山地复合种养模式发展林下经济,如南方果园或茶园种草养鸡或鹅,形成“果(茶)园一草一鸡、鹅”立体循环农业模式,北方山区根据山地丘陵阶段分析进行立体间作、套作与轮种、农林牧结合、种养加等循环农业模式;二是水网平原型的循环农业模式,主要集中在南方水乡种粮基地秸杆的饲料化、肥料化、能源化、基质化等综合利用开发,形成粮经结合、种养结合、水稻一秸杆一食用菌一菌渣一蔬菜、果园、花卉苗木等循环农业模式;三是海岛型的循环农业模式,根据沿海岛屿资源分布特点,开发海洋的水产生态立体养殖模式,或生态休闲观光农业;四是草原型的循环农业模式,主要是内蒙古大草原典型的农牧结合形成“草地一植物一动物一农产品”的“四位一体”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工程。

技术视角的循环农业模式: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循环农业

从技术的视角看,循环农业可以体现为减量化(Reduce )、再利用(Reuse ) . 再循环(Recycle)这三种技术为特征的模式或类型。

经研究可以得出四点基本结论:首先,技术是循环农业发展的前提条件,没有技术进步,循环农业只能停留在传统与经验的基础上。其次,尽管这三种技术的属性、特征和目的(或技术出发点)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但它们的总目标是一致的,都是旨在谋求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再次,就对循环农业的意义而言,三种技术一方面具有各自的独立性,但另一方面更具有互为关联性。其中,再循环”技术与循环农业之间关联,“减量化”技术既可以与循环农业有关,又可以与循环农业无关,主要取决于被减量的资源的用途以及这种“减量化”的技术是通过何种途径实现的。如果被减量的资源(如废弃物)用于循环农业,如果这种“减量化”的技术是通过循环农业途径(如通过再循环技术实现资源投入的减量化)实现的,则这种“减量化”技术与循环农业是密切相关的,反之,则是一种纯粹与资源投入减量有关,与循环农业无关的技术。至于“再利用”技术,如果该技术是服务于循环农业,则也是循环农业的技术,反之则不是。第四,在循环农业发展的实践中,不应将这三种技术相互隔离开来运用,而应该结合具体的农业产业特性和需要解决的循环农业的问题性状,将“减量化”技术、“再利用”技术和“再循环”技术有机结合,互为促进,

使其对循环农业发展发挥更好的作用。

产业视角的循环农业模式:小循环与大循环的循环农业,从产业视角看,本文将循环农业模式分为小循环和大循环两种模式。所谓小循环农业的模式,是指该循环农业的循环链仅仅限于农业产业本身。但需要认识的是,随着农业的发展,农业产业的内涵已发生了深刻变化。人们对农业产业的认知,已从狭义的第一产业认知,演变为广义的农业产业认知,即农业不仅是一产,而且是“接二连三”的产业。因此,观察、研究和发展循环农业就不能局限于第一产业的狭义农业,而应该将其作为“接二连三”的广义农业。所谓大循环农业的模式,本文将其定义为:该循环农业的循环链是缘于农业,但却跨越农业,是一种体现农业与非农产业相交织特点的循环农业。从产业视角将循环农业分为这种类型,符合农业转型发展和现实循环农业发展的实际,对循环农业及其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制度安排与政策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上述界定,小循环农业的模式可以体现为三种基本类型。一是种植业内部的小循环模式,如“粮经结合型”的循环农业等;二是种植业与养殖业相结合的小循环农业,可称作“种养结合型”的循环农业;三是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相结合的小循环农业,可称作“种养加结合型”的循环农业。具体而言,小循环的循环农业由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形成链环,以种植业或养殖业为基础,以农产品加工为延伸,通过循环农业的技术运用和产业组织的运行,使物质和能量在农业产业中进行闭环流动,实现农业生产数量增长、质量提高与环境改善。

循环农业技术进步和产业组织制度的创新,使得跨越产业的循环具有可能性,大循环的循环农业模式就是基于这样的背景下形成和发展的。这种循环农业的模式通常建立在一定的循环技术链和组织网络的基础上,以一定的区域单元为边界,其循环不仅可以跨越农业产业,而且能贯穿农业生产、加工、流通以及社会消费全过程,通过生态整合机制、产业共生机制、市场供求机制和消费替代机制,形成资源、消费品与废弃物之间的转化、替代、循环与协调互动(周颖,2008),使农业投入物和废弃物实现跨越农业产业、含盖生产和生活的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大循环农业模式的典型案例是农作物桔秆或畜禽粪便的能源化(如沼气化) 再利用和循环利用,它促成了农业废弃物的循环再利用与能源产业发展的结合与互动,以及农业废弃物的循环再利用与居民生活消费的结合与互动。

组织视角的循环农业模式:内循环与外循环的循环农业

技术是循环农业发展的前提,产业是循环农业发展的对象,而组织及其形式则决定循环农业的运行,即,发展循环农业不仅要解决技术与产业的结合问题,且还要解决组织与技术、组织与产业的结合问题。也就是说,发展循环农业既要在技术上处理好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的关系,自然再生产、经济再生产与生态再生产的关系,又要在组织或制度上妥善处理好各个利益群体之间的经济关系,实现竞争与协作的统一、自利与利他的统一(李周,2004 ) 。

本文将组织因素纳入循环农业的分析框架,定义了组织视角的循环农业模式。本文将从事循环农业的经营组织(即主体)作为组织边界,将其分解成内循环和外循环两种类型的循环农业模式(见图3.4 )。所谓内循环的循环农业模式,是指该循环农业的循环过程或循环链,是内化在某一经营组织或主体内的,这种组织或主体可以是单个农户、单个合作社、也可以是单个企业或公司。所谓外循环的循环农业模式,是指该循环农业的循环过程或循环链,不是内化在某一经营组织或主体内的,而是经由多个经营组织或多个主体的相互协作与交易而完成的。这种多个经营组织或多个主体的相互协作与交易,可以体现为农户与农户,农户与合作社,农户与企业(公司),合作社与企业(公司),农户、合作社与企业(公司)等五种组织(主体)与组织(主体)相互协作与交易。                   

将循环农业从组织的角度分为内循环和外循环两种模式的意义在于:组织具有多重属性和功能,组织既是主体,又是制度(黄祖辉等,2015 ),因而很显然,在循环农业的发展中,发挥作为主体和制度的组织的作用,对循环农业的运行和效率,无疑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从实践来看,农户组织、合作社组织和企业(公司)组织这三类组织是循环农业的主要组织形式,与此相对应,农户、合作社与企业(公司)是循环农业的主要主体,而家庭经营、合作经营和公司经营则是循环农业的主要经营制度。可见,在循环农业发展中重视和发挥组织的作用,实际上是关系到经营主体和经营制度的作用问题,这应该是与技术相当的影响循环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从组织运行的角度看,内循环和外循环的循环农业各有自身的特点,一般而言,内循环的循环农业,随着组织规模的扩大,组织的内部控制成本会不断增大,但其对外的交易成本却会不断下降.而外循环的循环农业,随着关联组织的数量增多,单位组织的内部控制成本会不断降低,但其对外的交易成本会不断增大。因此,在循环农业的发展中,组织形式、组织规模、组织治理的选择与安排至关重要。

建立在单个农户组织基础上的内循环农业,尽管其组织规模小,进而内部控制成本小,但其循环农业的发展往往也是受制于组织规模小、专业知识缺乏与社会分工不足等方面的制约,因而只能以种养业小循环的内循环农业模式为主。建立在农民合作社组织基础上的内循环农业,具有组织规模的优势,只要其内部治理机制与组织功能完善,就能够克服单个农户为经营单位的内循环农业发展的局限,使传统的以种养业为主的小循环与内循环农业,向种养加相结合的小循环与内循环农业转变,甚至于形成大循环与内循环相结合循环农业。建立在现代企业(公司)组织基础上的内循环农业,具有引导循环农业从小循环走向大循环、从传统型走向现代型的技术、资本与经营方面的天然优势,但其优势能否真正得到发挥,还取决于组织内的治理结构建构,难点是如何将适合于上游种养业的农户家庭经营和合作经营内化到企业(公司)组织内,以形成一个能包容家庭经营、合作经营和公司经营的组织架构。

鉴于内循环的循环农业发展对组织的规模和治理结构有较强的依赖性,因而实践中建立在内循环(即单一组织)基础上的大循环农业,甚至于种养加结合的小循环农业,并不具普遍性。普遍存在的是建立在多个经营组织或多个主体相互协作与交易基础上的外循环农业模式,这是农业经营机制的多样性,进而难以完全内化到某一组织内部的特性使然,是农业分工化、规模化、集约化和市场化的发展必然,是循环农业从传统型向现代型,从小循环向大循环的发展必然。对于外循环农业的研究,难点与关键是在经营组织(主体)之间建立稳定、流畅、互利和低交易成本的交易关系。

现实中,这种由多个经营组织或多个主体相互协作与交易基础上形成的外循环农业模式,从交易的方式与对象看,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经营组织(主体)作为供求双方的直接交易农业循环物(如废弃物)的外循环农业模式。二是存在市场中介的间接交易农业循环物(如废弃物)的外循环农业模式。三是消费者(如沼气使用)介入的外循环农业模式。前两种类型主要体现在小循环农业中,第三种类型主要体现在大循环农业中。从交易的组织(主体)结构看,实践中比较普遍的有三种类型。一是生产农户与生产农户交易型。二是生产农户与企业(公司)交易型。三是合作社与企业(公司)交易型。在这三种类型中,第一种类型以种养业的小循环农业为主,第二和第三种类型则以种养加结合的小循环农业和跨越农业产业的大循环农业为主。

三、技术、产业与组织相结合的循环农业分析框架‘

在实践中,不同视角的循环农业模式往往不是孤立存在的,经常是相互交织在一起,呈现出一定时空条件下的技术、组织与产业相结合的循环农业。从图3.5和图3.6可见,技术视角下的“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这三种循环农业模式是区域循环农业发展的技术支撑和平台,不论是大、小循环农业模式,还是内、外循环农业模式,都要以循环农业三大技术模式为支撑。同时,循环农业技术的不断进步,还助推了循环农业的产业化、集群化和跨产业、跨城乡的发展,使得大循环的农业模式成为现代循环农业发展的新趋势。因此,技术进步是循环农业发展的关键变量,没有循环农业相关技术的进步,就没有循环农业由小循环向大循环的发展,而没有小循环农业向大循环农业的发展,循环农业由内循环主导向外循环主导的变迁将会大大迟缓。

撇开循环农业的技术因素,本文进一步分析产业与组织视角的循环农业组合,可以呈现四种组合类型

第一种类型是内循环与小循环结合型。其特点是组织内循环与产业内循环相结合(见图的左上格),这一类型的含义是:该循环农业或其循环链是由单一组织(主体)营运的,并且这个循环链是限于农业产业的内部。第二种类型是内循环与大循环结合型。其特点是组织内循环与跨产业循环相结合(见图的右上格),这一类型的含义是:该循环农业或其循环链也是由单一组织(主体)营运的,但它的循环链是跨越农业产业的。第三种类型是外循环与小循环结合型。其特点是跨组织循环与产业内循环相结合(见图的左下格),这一类型的含义是:该循环农业或其循环链是由多个组织(主体)协同营运的,但其循环链却是限于农业产业的内部。第四种类型是外循环和大循环结合型。其特点是跨组织循环与跨产业循环相结合(见图的右下格),这一类型的含义是:该循环农业或其循环链是由多个组织(主体)协同营运的,并且它的循环链是跨越农业产业的。

上述四种基于组织和产业视角的现代循环农业组合类型表明,单一的循环农业组织(主体)既可以独立营运小循环农业,也可以独立营运大循环农业;同样,多个循环农业组织(主体)既可以共同营运小循环农业,也可以共同营运大循环农业。而具体哪一种组合类型被采用,将取决于该循环农业的技术特性、产业规模、组织(主体)特征、外部性性状以及组织(主体)与组织(主体)相互交易的交易成本和政府的政策导向等因素的影响。


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

代写咨询
 362716231

发表咨询
 958663267


咨询电话

18030199209

查稿电话

18060958908


扫码加微信

1495607219137675.png


支付宝交易

ali.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