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非洲农业投资的发展状况
论文作者:同为论文网 论文来源:caogentz.com 发布时间:2016年10月14日

一、中国对非洲农业投资的发展现状

投资规模

近几年来,中国逐步加大了对非洲的投资力度,投资规模与投资总额均有所增长。依据2013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的资料显示(表3.1),从投资流量角度而言,2009年中国对非洲直接投资的流量为14.39亿美元,2013年的投资流量增长为33.70亿美元,五年时间,平均每年的增长率为23.7%。从投资存量的角度而言,截至到2009年中国对非洲的投资存量为93.3亿美元,截至到2013年这一数据增长为 261. 8亿美元,五年时间投资存量增加了将近1.8倍。其中,农业领域的投资也得到了快速发展,2009年中国对非洲农业领域的投资额为3000万美元,到2013年时,这一数据己经增大为12726万美元,五年的时间增加了将近3.2倍。

blob.png

虽然中国对非洲农业投资增长迅速,但是在中国对非洲对外直接投资中所占的份额较小。从投资流量角度来看,图3.1可以清楚地看到2013年中国对非洲投资领域分布状况,中国对非洲地区的投资领域主要集中在建筑业、采矿业和制造业,对于农业领域的投资仅占到投资总量百分之五的份额。从投资的存量来看,2013年统计公告显示截止到2013年末中国对非洲投资存量前五位的行业为:采矿业占比26.4%,建筑业占比26.1%,金融业占比14%,制造业占比13.4%,科研技术服务业占比5.1%,而农业未列入其中。由此可知,农业在中国对非洲的投资行业中占有很小的比例,但发展潜力巨大。

blob.png

投资区位

根据商务部发布的《2013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公报》数据显示,截至到2013年年末,中国己经在国外建立了2. 54万家企业,这些企业遍布世界的184个国家和地区。表3.2为截至到2013年末中国在国外投资企业的分布状况,由表可以得知,中国企业在非洲地区的投资覆盖率为86.7%,仅次于亚洲的比率97.9%,比全球平均覆盖率79%高出7%,可见非洲是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第二大区位选择。具体到中国对非洲农业的投资,覆盖的国家面也很广泛,但投资的区位分布不均匀,绝大部分农业投资流向了少数几个国家。依据2013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的资料整理可得,截至到2013年年末,中国在南非、赞比亚、苏丹、尼日利亚和阿尔及利亚这五个国家所进行农业投资总量较大,中国对于南非的农业投资约占对非洲农业投资总额的20.7%,赞比亚约占到12.5%,苏丹约占到9.3%,尼日利亚约占到8. 7%,阿尔及利亚约占到6.8%,中国对非洲的农业投资主要流向了这五个国家,其余非洲国家或地区的占比约在4%左右或者更少,由此可见中国对非洲农业投资区位分布广泛但是分布不均衡。

blob.png

投资领域

中国对非洲的农业投资最初起源于中国对非洲的农业援助,涉及农业基础设施、农场建设及农业技术等多个方面,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非洲地区农业的快速发展。近些年来,非洲农业的投资环境逐渐改善,中国企业开始将目光着眼于非洲农业领域,许多企业相继到非洲各个国家和地区投资建厂,开始农作物的种植、农产品的加工、农业肥料的生产、家禽的养殖以及渔业等多个农业领域的投资。在农业细分行业的选择上,根据非洲各区域的具体资源情况,可以选择在西部非洲进行渔业的投资,在中部非洲发展林业,在东部非洲发展种植业和畜牧业。表3.3列举出了在非洲开展农业投资的部分中国公司。

blob.png

现选择种植业、畜牧业和渔业三个农业细分领域进行分析。

(1)种植业

 非洲农业资源丰富,土地状况良好,非常适合种植业的发展,种植业在非洲农业众多领域中起着主导作用。近几年来中国在水稻杂交、旱粮高产稳产等农业技术方面取得了突破,中国企业凭借这些先进的农业技术不断加强对非洲的农业投资,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比如说2009年成立的马拉维棉花公司,该项目由四家中国企业共同出资建设,企业成立之初积极招聘当地人员,提出了“企业加农户”这一新型的经营方式,农民与企业订立合同负责种植,企业向农民提供必要的生产用料及技术,待种植成熟后由企业进行统一回收。这一生产方式深受当地民众欢迎,不仅解决了当地的就业问题,而且提升了非洲种植业的技术水平。

 (2)畜牧业

在中国对非洲开展的农业投资范畴中,畜牧业是其中一个较为重要的目标行业。因为在畜牧业上二者具备的资源可以相互补充。就非洲而言,拥有着适宜发展畜牧业的大片优良草场,但因受到技术及管理水平的限制,当前畜牧业多采用粗放式的经营模式,在产奶量、产出率及出肉率方面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就中国而言,专家学者经过多年的潜心研发,目前我国在畜种改良、疾病防治及畜牧养殖方面均达到了世界较为先进水平。非洲拥有丰富的资源与广阔的市场,中国拥有先进的技术,中国企业对非洲畜牧业进行投资,能够实现优势互补,有效提升非洲畜牧业的产出水平。以石家庄雄狮牧业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经过对喀麦隆实地考察,于2002年投资建设养鸡场,运用先进的养殖技术和先进的管理模式使得养鸡场迅速扩大,鸡蛋和鸡肉的销量逐年升高,目前大约占有了当地五分之一的销售市场。

 (3)渔业

近几年来,中国企业对非洲渔业的投资逐步增加,成为继种植业、畜牧业之后的新的投资热点。非洲拥有着非常丰富的渔业资源,如世界著名的东南大西洋渔场与几内亚渔场,但是非洲当地民众并未充分的利用潜在的渔业资源,其打鱼装备落后、后期加工能力较弱,因此中国投资非洲渔业前景广阔。现如今许多中国企业己经开始了对非洲渔业资源的开发,如中国水产总公司、大连雁鸣渔业公司和辽宁大平渔业公司,分别在塞内加尔、安哥拉、摩洛哥等地开展打鱼及渔类产品生产工作。其中发展较好的是中国在摩洛哥投资的渔业,截止到2013年己先后有20多家中国企业在摩洛哥进行渔业投资,所生产的产品在满足摩洛哥民众的需求的基础上,还会出口到日本及欧洲的一些国家。

二、中国对非洲农业投资存在的问题  

政府支持体系不完善

中国对非洲的农业投资开始相对较晚,投资规模较小且投资区位较为分散,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政府政策构建的难度,目前政府政策支持体系还不够完善。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一是协调机制的不健全,中国对非洲农业的投资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这其中并不是仅仅涉及企业这么简单,而要是牵扯到多个部门,例如商务部、农业部、海关等,要保证整个项目的完成,多个部门要共同配合。但是就目前的状况而言,各个部门之间的目标规划不一致,缺乏统一的整体布局,协调机制不完善,难以共同协作,阻碍了项目实施的进程;二是政策实施困难,由于部门间协调机制的不完善使得国内的很多优惠政策难以落实,例如国内农业企业在购买农资、种植粮食、购置农机时均会享受到国家给予的财政补贴,但是这些企业如果选择到非洲进行投资,那么就难以享受到国内给予的这些优惠政策,使得企业投资非洲农业的成本提升,比较优势大大降低;三是筹措资金困难,目前在非投资企业获取资金的主要来源是中非发展基金、国家开发银行及中国进出口银行,但是在这些部门融资往往需要企业提供一定的资产抵押或担保,这对于中小型企业而言是不现实的,规模较小的企业很难得到国家资金的援助,因此限制了企业到非洲投资的脚步。

投资主体较为单一

在中非农业合作领域,中国对非洲农业的投资主体较为单一,主要集中于我国一些大型国有企业,民间企业或个人投资相对较少。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状况,是由于农业投资项目本身所决定的,因为一个大型农业投资项目的实施需要花费大量的资金,那么与之相匹配的投资主体必然集中于一些综合实力较强的大型国有跨国企业中,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投资项目的顺利实施。如我国大型企业中垦集团,截至到2013年该集团先后在非洲地区开展了6个大型农业项目,总额高达3800万美元。此外,也有少数资金实力雄厚的民营企业,加入到非洲农业投资的行列中,这些企业依靠自身稳定的客户资源、广阔的销售路径及自身强有力的研发团队,在非洲农业投资中逐步发展完善,进而开括国际市场。其中一个代表企业-一鹿王羊绒集团,该集团利用马达加斯加充裕的羊毛资源来创办建设纺织企业,生产棉衫、羊毛衫等多种产品,满足了马达加斯加民众的需求,与此同时该集团还积极开拓海外市场。但是从投资总体而言,民间投资占比相对较小,投资主体依然主要集中于大型国有企业当中,为进一步加深中非农业合作,我们应积极发展多元化的投资主体。

援助与投资开发脱节

中国与非洲的农业合作最初是从农业援助开始的,农业援助提升了非洲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大批的中国企业去非洲进行农业投资。中国虽然与非洲合作己有多年历史,援助机制也在逐步完善,但是在实际落实方面仍旧存在障碍,对非援助项目与投资开发项目没有很好的统一结合,存在严重的脱节现象。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由于开发与援助的资金采取单独管理的模式,受到援助资金总额的限制,农业援助项目的规模通常较小且分散,不利于吸引外来资金的进入,自身难以获得长远的发展;

二是国际援助一般只是起到示范作用,在选择援助项目的方案和地址时,往往是不以盈利作为最终目标,很少考虑到援助后的经济规模及营运成本,社会效益的实现是其最重要的衡量因素,致使项目不能长久维持;

三是移交后经营不善,项目在运行初期由于有中国专家的技术指导,可以正常平稳运作,一旦中国专家完全撤离后,项目因缺乏经营管理人才,经济效益就会迅速下降,使得援助效果没有达到最初预期。

投资企业形象不佳

2012年中非合作论坛课题组曾选取29个非洲国家的100位各行业非洲人民,进行了有关中国投资企业在非洲承担社会责任状况的调查访问,结果显示,有49%受访者打出的分值低于60分,其中有11.8%的受访者打出的分值低于40分,由此可判断在非洲人民眼中,中国投资企业的形象不太乐观。

究其原因,可以大致分为两个方面:

第一,从中国企业自身而言,中国在非洲的投资企业一般倾向于雇佣国内人员,对当地员工的雇佣非常有限,使得企业本土化率十分低下,非洲民众可能产生不满情绪,不利于企业长久的发展。

第二,从外界舆论角度而言,西方媒体和学术界大肆宣扬中国对非洲能源的投资是一种掠夺行为。其实事实并非如此,中国与非洲的合作一直秉承互利共赢的理念,中国对非洲的投资是共同开发合理利用资源,将拥有的资源转换为竞争的资本,而不是像西方所说的掠夺资源。

西方国家之所以刻意歪曲是因为他们认为中国触碰了其经济利益,但是这一负面言论的散发会使得非洲民众质疑中国投资非洲的目的,影响在非投资企业的形象。

三、中国对非洲农业投资的新趋势

民间投资增多-一以非洲“保定村”为例

随着中非双方农业投资的逐步深化,民营企业也逐渐加入其中。例如,中国农民在非洲建立了“保定村”。“保定村”的创始人刘建军,原为保定市外贸局长,现有保定村“村长”之称,被尊为当地的荣誉酋长,他在非洲从事农业开发长达十几年,为非洲引进农业技术人才上千人,指导当地人民种植粮食、蔬菜,深受非洲人民欢迎。截止目前为止,在非洲各国己经建成了48个“保定村”,比较典型的“保定村”是由保定市定州好头庄乡吕家庄农民所建的赞比亚“保定村”。中国农民在当地承包土地从事农业,由于其租金廉价、租期长,经营者可获取丰厚的收益,与此同时也为当地人民提供了广阔就业机会和粮食蔬菜的供给。刘建军和遍布非洲各国的“保定村”共同创造了中非农业合作的新传奇,无数的中国民间投资正在进入非洲探索商机,目前估计约有超过100万中国人留驻非洲,给中国与非洲地区的农业合作增添了新的生机。

投资动机转变:从资源寻求到技术合作

非洲农业资源丰富,生产条件良好,吸引了包括中国在内的多个国家的农业投资,给当地人民带来了丰富的就业机会,缓解了当地的贫困状况。但就其投资动机而言,多数企业投资者是为了利用当地优良的资源和廉价的劳动力,以获取最大化的收益。然而从长期来看,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如果一味的旨在获取资源,非洲农业及投资企业不会得到长久的发展。要想实现互利共赢,实现非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技术革新和技术进步至关重要,技术合作被认为是潜在的重要收益。通过技术过程和技能的合作,非洲生产者可以提升技术水平,投资者可增强整体竞争能力。比如说浙江农业大学帮助喀麦隆建立了农业实验室,双方共同开展农业技术研发,经过不断试验,从当地生产的木薯中提炼出了酒精,并以此制作了果酒,深受当地人民欢迎。再比如说,南京农业大学帮助肯尼亚开展建立了用于农业技术研发的实验室,发明并推广了蘑菇的无土栽培技术,使当地人民受益颇多。这一系列研发成就均可以形成产业化,为企业拓展了新的投资机会。


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

代写咨询
 362716231

发表咨询
 958663267


咨询电话

18030199209

查稿电话

18060958908


扫码加微信

1495607219137675.png


支付宝交易

ali.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