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对非洲的农业投资
论文作者:同为论文网 论文来源:caogentz.com 发布时间:2016年10月15日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选题背景

近些年来,我国农业发展呈现出持续增长的态势,在经济发展、技术进步、减轻贫困等多个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粮食的产出量实现了十年连续增长,据统计,2014年全国粮食总产出量为60709. 9万吨,与2013年相比,增长了516万吨,增长率达到0.9%。但不可忽视的是农业发展日益面临的瓶颈问题,随着人民收入的增加以及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使得中国农产品需求逐步加大,国内的粮食产量己经很难达到人民的要求。此外,由于耕地资源和水资源的限制,使得农业生产的经济成本提高,以往试图通过加大资源投入来提高产出水平的做法将逐步受到制约。

综合以上两个方面可知,未来中国农业的发展将面临着市场和资源的两重限制。根据世界粮农组织的推测,中国到2020年粮食供给量与需求量之间将出现约6500万吨的重大缺口。如何保证粮食安全、解决农业发展瓶颈成为了我国当前面临的一个重大难题。

面对这一状况,我国政府着力推行农业“走出去”的重大举措。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加快开展农业科技和农业开发领域的合作,出台相关支持政策,鼓励农业企业走出国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指出要加速推动农业走出去的进程。此外,在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部署中,中国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农业合作也是战略的重要一环,中国农业企业要抓住机遇,积极寻求国际化合作的道路。

从世界范围来看,非洲具有十分丰裕的土地资源,世界上未经开垦耕地的60%都位于非洲大陆上,有联合国专家预测非洲未来将成为全球的粮食仓库。但事实上,非洲农业因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缺乏,并没有能够充分发掘其潜在的优势资源,致使自身成为当今世界上粮食缺口量最大的地区。近年来,非洲各国为了消除饥饿,摆脱落后贫穷的状况,普遍改善了自身的投资环境,制定了相关的鼓励政策,积极引入外商进行农业投资。非洲在农业资源、农业技术、市场需求等方面与中国存在着很大的互补性,开展农业合作前景广阔。因此,加速推进我国对非洲农业投资的进程,不仅能够有效解决我国农业面临的市场和资源瓶颈,还可以帮助非洲国家脱离贫穷,减轻粮食安全威胁,树立我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提升国际地位及影响力。

此外,从农业技术角度而言,中国拥有世界上较为先进的农业技术与优良的农业设备,而非洲的农业技术水平相对落后,生产率低下。目前中非农业投资趋势己由资源寻求扩展到技术合作,在合作过程中会伴随着部分技术的溢出,技术溢出效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升非洲农业技术水平,有利于中非双方更好的开展经贸合作。2015年政府发布了《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在这一意见中指出要构建相对完善的关于技术创新的市场引导体制,指出在保证安全的原则下,扩大技术的对外开放。这一意见的出台,意味着技术的输出将更为开放,可以预测中国对非洲农业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将逐步加大,效果将更加显著。

研究意义

 (1)加速农业“走出去”进程,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中国农业逐渐面临着市场与资源的两重考验,所以我国积极推行农业“走出去”战略以缓解目前的状况。国内专家学者也开始研究农业投资的前景及区域选择,经过研读发现,大多数学者主要着眼于中国周边的一些国家,以非洲作为农业投资目标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研究对非洲农业投资的现状及技术溢出效应分析,可以适当补充这一领域的研究。由于在农业资源、农业技术与市场需求方面,中国与非洲国家都存在着很大的互补性,所以可以作为中国农业“走出去”的目标市场,投资开发前景广阔。对于非洲而言,可促进非洲农业快速发展,提升自身技术水平,对于中国而言,可保障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有利于国际新市场的培育。

 (2)缓解中非粮食危机,解决农业发展瓶颈

非洲地区拥有丰裕的自然资源、充足的劳动力和潜在的市场规模,农业本应该获得快速的发展,但是因为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缺乏,使得非洲农业优势并未得到发掘,非洲各国普遍落后贫穷,人民遭受饥饿与疾病的痛苦,粮食危机日益加重。中国农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在经济、技术、减贫等各方面都取得了成效,但是近年来,由于消费者需求增大和资源的限制,使得我国农业发展遇到了瓶颈,如此下去中国未来将面临粮食危机。中国与非洲在农业领域进行合作,可以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不仅可以减轻非洲地区面临的粮食威胁,促进非洲农业的发展,还可以解决我国资源和市场的瓶颈,防范我国粮食危机的发生。

国内外文献综述

(1)关于中非农业合作的研究

① 国外文献综述

国外学者在研究农业对外直接投资时,很少将中国企业对非洲的农业投资作为其研究对象,国外大多数研究都是基于本国对非洲投资合作的研究。一些著名的国际组织如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银行等,在研究农业时也大都着眼于农业政策与农业发展的关系。

赞比亚学者丹比萨·莫约Pisa " Moyo (2009)从东道国的角度,研究了西方国家对非洲农业援助所产生的经济效应,明确指出西方国家对非洲的农业援助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非洲面临的粮食危机问题,反而却引致了更多的困难。

美国学者Robert. H. Bates (2011)深入分析了非洲各国的农业支持政策,从政治和经济两个层面对政策的制定进行了详尽的分析,指出了非洲在政策落实方面存在执行力差的问题,使得政策很难达到预期的成效。

比利时学者Benjamin. Barton (2011)从多个角度全面阐述了中国与欧盟国家在对待非洲诸多问题上的主张与态度,指出了二者之间的观念分歧,并预测未来双方对于非洲问题的分歧会逐步增大。

② 国内文献综述

国内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研究了中非农业合作,形成了一些重要的研究成果:

陈宗德(2004)通过对非洲投资环境的深入分析,指出了今后我国投资非洲的一些优势领域,其中农业居于第二位。

陈颖(2007)深入探究了中国与非洲国家开展农业投资的前景,认为我国农业要想取得高效持久的发展,就必须要走出国门,但在此过程中要注意将农业投资与粮食安全二者相互结合。

李小云(2010)从生产条件、经营模式、农业技术及农业政策等多个角度对中国与非洲的农业发展进行了对比分析,指出中国与非洲农业在多个方面存在互补性,中国与非洲国家开展农业合作的前景十分广阔。

齐顾波(2011)详细论述了中国对非洲农业援助的发展历程,指出了中国对非洲援助机制存在的问题,认为应当让投资企业参与到援助项目中,为援助项目移交后的长久发展做出贡献。

熊发礼(2011)通过研究深刻分析了中国与非洲地区开展农业投资的不利因素,提出了进一步发展中非农业合作的具体措施,重点指出了企业在投资中所发挥的主导作用以及培育本土经营人才的必要性。

刘青海(2013)在研究中国企业在非洲的投资形象时,采用了调查问卷的方式,统计结果表明非洲人民对中国投资企业的形象不是很满意,认为中国企业应该积极主动的去承担必要的社会责任,赢得非洲民众的认可。

高贵现(2014)深入研究了当前中国与非洲国家开展农业合作所遇到的困难及其成因,指出中非双方之间技术合作层次低下,是阻碍非洲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朱月季(2015)以万宝集团为例,说明了中国企业在非洲农业投资所面临的普遍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措施,如中国企业要注重科技的研发与技术的改良,不断提升产品价值;要注重本土化的发展,雇佣当地员工,赢得当地民众的信赖等。

林毅夫(2015)提议在“一带一路”战略中增加非洲战略,促使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投向非洲地区。认为“一带一路一洲”战略将会给众多发展中国家带来新的机遇,落实好这一重要举措需要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努力。

(2)关于FD工技术溢出效应的研究

国内外许多学者研究了FD工技术溢出效应,但不同学者之间研究的侧重点不尽相同。

国外学者最先提出了溢出效应的理论,并采用了大量的实证分析加以补充。国内学者对技术溢出效应的研究是从理论分析开始的,之后随着国际上相关计量模型的完善,国内研究学者才逐步增添了定量研究,从目前来看,研究行业多以制造业为主,对于农业的研究则很少涉及。

   国外文献综述

Wang和Blomstrom (1992)通过计量分析指出外资企业和东道国企业对于溢出程度都会造成影响,如果外资企业加大创新投资力度,那么东道国企业就比较容易获取技术,经过一段时间后,二者间的技术会存在很小的差距,外资企业就会再次投入创新研发,引起再次的技术外溢,这是一个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

Kokko (1998)对外溢效应的来源和传播渠道进行了总结,指出技术示范与市场竞争两方面的作用引起了技术外溢。技术外溢的四种渠道是传染、竞争、联系与培训。

Girma (2001)在论证FD工技术溢出效应时,运用英国工业外商企业的相关数据做了计量模型,结果显示,技术溢出效应的程度会因投资国不同而产生差别。

Simon (2007)搜集了1998-2000年我国制造业的相关数据,并在此基础上从行业和企业两个层面开展计量研究,研究表明,就行业层面而言,外商投资的引入会提升国内技术水平,但就企业层面而言,外资企业的流入会对企业的创新产生影响,不利于企业持久健康发展。

Bruno Merlevede (2011)经过对罗马尼亚制造业数据的实证研究,指出技术溢出的发生会有时滞效应,只有外资企业在东道国投资达到一定时限,才会发生技术外溢。

Lusha (2012)采用了中国1998-2007年的制造业数据开展了统计计量分析,实证结果显示,行业间的横向外溢和纵向外溢效果微弱,溢出效应的发生往往是企业上游和下游的联系所致。

   国内文献综述

陈国宏(2002)研究了技术转移与外商直接投资二者之间的关系,指出了外商直接投资能够促进技术的转移,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帮助东道国提升技术水平。他提出要想快速提升我国工业技术水平,行之有效的一个办法可以是改善自身投资环境,积极引入高科技企业来我国进行投资。

潘文卿(2003)运用计量方法研究了外商投资对我国的技术溢出效应,回归得到系数为正,表明在1995-2000年期间,外商投资促进了我国工业部门的技术进步,增加了国内企业的产出规模。

姜瑾(2007)以1999-2003年行业数据为研究对象,建立了计量分析模型,结果显示对外直接投资不仅在行业内发生了技术溢出效应,且在行业间也存在溢出,经过比较得知行业间比行业内的溢出更加显著。

彭纪生(2011)指出技术溢出效应的转移可以划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指的是可以制造出同类产品,并拥有竞争实力。第二个层次指的是掌握核心技术并能够进行技术革新。

周勇(2014)在研究中国对非洲农业投资技术溢出效应时,分别从投资国与东道国两个角度进行了分析,建立了实证计量模型,之后用Malmquis指数法研究了中国对非洲的农业投资对非洲农业各部门技术水平的影响。

综上可知,在研究中国与非洲地区农业合作时,国内国外的许多专家学者在此领域做了深入的分析,阐述了许多独特的见解和新型的研究思路,给后续中非农业合作的研究奠定了扎实的根基。但是,大多数学者主要采取定性分析,采取定量分析的研究者很少。在研究对外投资引致的技术溢出效应时,国内外学者多以制造业、服务业等为研究行业,以农业作为目标的研究则相对较少。此外,国内外学者的分析重点一般在于发达国家外商投资给我国带来的技术溢出效应,而反过来把我国作为投资国,分析中国对外投资给东道国带来的效应则很少涉及。

三、相关理论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提出者是英国的经济学家邓宁(John H. Dunning),他主张从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区位优势三方面综合起来阐述开展国际投资的原因。邓宁指出三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共同影响着国际直接投资。如果一个企业同时具备了这三种优势,那么开展对外直接投资对企业将会有很大的好处,可以取得丰厚的投资回报。反过来,如果一个企业经过评估,发现在这三个层面都不具备优势,那么要做的就是加大对投资环境的改善力度,努力吸引国外投资的流入。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重大意义在于从宏观层面阐述了开展国际投资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该理论综合了所有权、内部化和区位三个方面所具备的优势,全方位阐述了投资动因;其二,以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一个国家所具备的优势资源,指出了投资环境的动态变化;其三,指出了企业在开展对外投资之前要进行评估,若具备三种优势则可以选择对外投资,若不具备三种优势则可选择引入外资。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提出者是美国的学者雷蒙德·维农(Raymond Vernon)。这一理论以一个全新的角度阐述了开展国际投资的原因,他指出,产品的生产具有周期性,所经历的三个时期是:创新时期、成熟时期和标准化时期。从投资区位角度而言,在产品创新时期,研发工作主要是在一些发达国家展开;在产品成熟时期,技术逐步普及,产品逐渐成型,在此阶段创新企业为了绕开各国设置的壁垒,开始了对其他发达国家投资;在产品标准化时期,创新厂商己经完全失去了原有的垄断地位,企业间的比拼主要取决于价格。因发展中国家具有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可以降低产品成本,所以企业开始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投资,使得发展中国家在这一时期生产大幅上涨。由以上过程可以看出,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创新能力较为薄弱,在第一阶段不占有任何优势,但在产品的成熟和标准化时期可以发挥一定的优势作用。

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

20世纪90年代初期,英国的大学教授坎特韦尔(Cantwell)和他的学生托兰惕诺(Tolentin)一同阐述了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两位学者以技术积累为切入点,阐明了发展中国家在国外开展投资的目的。此外还分析了发展中国家对外投资的行业变迁和区位变迁:从行业角度而言,投资行业逐渐从资源依赖型拓展到技术依赖型,实现了结构优化与升级。从投资区位角度而言,发展中国家的对外投资最初集中于周边国家,之后随着投资经验的积累,逐步投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最后为了获取先进技术及管理经验,开始向发达国家进行直接投资。总而言之,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的基础是区位转移,动因是为了获取先进技术。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研究思路

本文从中非农业投资环境分析着手,进行了互补性、必要性及可行性分析,指出中国对非洲农业投资具有十分广阔的前景。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中国对非洲农业投资的现状及趋势,用定性和定量两种方法分析了我国对非洲农业投资产生的技术溢出效应及经济影响,最后提出了完善中国在非洲开展农业投资的建议措施。

本文分为以下五部分:

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创新点与难点。

第二章主要从中非农业投资环境着手,进行了互补性、必要性及可行性分析,指出中非农业投资合作前景广阔。

第三章主要从中国对非洲农业投资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发展趋势三个方面介绍中非农业投资的总体发展状况。

第四章是中国对非洲农业投资技术溢出效应的实证研究。运用实证分析明确中国对非洲农业投资与非洲农业技术进步二者之间的关系及影响程度;之后运用全球贸易分析系统(GTAP)研究技术溢出效应对中国及非洲各国在农业产量、农产品价格、贸易进出口量等方面的具体影响。

第五章依据定性和定量的研究结果,提出了完善中国对非洲农业投资的建议措施。

研究方法

本文选用了两种方法,文献综合法和实证研究法。本文在论述中国对非洲农业投资的可行性时阅读了大量的政府工作报告,查阅了最新的投资政策及国际权威组织的发布的调查报告,以期获取更充分更全面的资料,与此同时还认真研读了该领域学者的作品,参考了多篇硕博论文,为自身论文的撰写奠定了基础。在第四章对于农业技术溢出效应的研究,采用了实证研究法,从数据着手使得分析更加客观全面。

五、创新点与难点

创新点

(1)研究方法创新

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研读,可以发现在研究中非农业合作时,大多数学者主要采取定性分析,采取定量分析的学者很少,而本论文综合了定性与定量两种方法,在研究方法上有所创新。

(2)研究思路创新

在研究外商投资技术溢出效应时,国内外学者多以制造业、服务业为研究对象,以农业为目标的分析相对较少,而本文选取农业作为研究对象,是研究思路上的创新。

此外,国内外学者一般将研究的重点放在发达国家外商投资给中国带来的技术溢出效应,中国在其中充当的是东道国的角色,而本文研究的是中国作为投资国投资非洲所引致技术溢出效应,这是研究思路上的又一创新。

难点

(1)资料获取

本文的难点之一在于可借鉴的资料有限。从目前来看,虽然分析中国对非洲地区投资的文章比较普遍,但是将投资具体到农业领域的分析则是一个相对新颖的范畴,研究学者较少,所以可用来参考借鉴的资料很有限。

 (2)数据收集

本文的难点之二在于数据的获取上。国家统计局、商务部及中国海关收录的中国对非洲农业投资的数据相对较少,而国际上著名机构在进行数据搜集时,很少会把中非双方农业合作数据当作重要内容,因此数据收集的任务相当艰巨。


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

代写咨询
 362716231

发表咨询
 958663267


咨询电话

18030199209

查稿电话

18060958908


扫码加微信

1495607219137675.png


支付宝交易

ali.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