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故事的光芒照耀历史教学
论文作者:同为论文网 论文来源:caogentz.com 发布时间:2016年12月07日

不少学生认为历史与现实相比太抽象,太遥远,太冷峻,不由得让人退避三舍:历史,想说爱你不容易!每位中学历史教师也总会有这样的体验:不论你如何精心准备,以学术眼光,以学科的特点刻意追求;也不管你如何口若悬河,引经据典,旁征博引;也不论你如何激情四射,指点江山……而学生似乎并不领情,一脸茫然,毫无神采。一次偶然的发现使我心头一亮:当你讲述一段历史故事,哪怕只是一段传说,或是自己的一段经历,每个学生的眼光立都会齐刷刷地生动明亮起来,充满好奇,饱含深情,进入身临其境的角色之中;随着故事的结束,他们的眼神又渐渐黯淡下去。为什么在每个学生的心底会有如此强烈地、持久地故事诱惑和一种近乎本能的渴望?这大概可以称为“故事情结”吧。故事无论在中文抑或西文中,其今义均为叙事性文学作品,但究其原义,它首先乃是指代客观存在的。撇开今义的影响,故事一词直接即读为“旧事”、“往事”即“过去的事情”———历史,“史家追叙真人实事,必须遥体人情,悬想事势,设身局中,潜心腔内,忖之度之,以揣以摩,庶几入情合理”。讲故事作为人类社会与生俱来的一种行为,在各种形式的文化生活中具有核心地位。故事呈显的是关于事件的一个相对完整的发展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故事,也就没有人类的历史和现实。

在中学阶段我们以事件为中心,就像《上下五千年》和柏杨的《中国人史纲》那样以最有影响的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为中心来经纬这一阶段的历史,这在史学体例上是以南宋人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为开端而创立的纪事本末体。新课标的专题史在本质上正是这一体例的集中体现,这也正是新课改的大势所趋。但在一般人看来,历史和故事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文本,因此,分别以两者为研究对象的历史和文学被视为两个界限分明的学科,稍有逾越便有“种别人地,荒自己田”之虞。而两者的本质区别在于,故事专在娱人,历史却旨在纪实,只要能够引人入胜,动人心弦,故事就不妨放诞虚夸,而历史叙事却必须秉笔直书。可是,“昨日之日不可流,抽刀断水水还流”历史叙述无非是早已作古而一去一复返的似水流年,已不可能如自然科学一般在实验室中进行,让岁月倒流,涛声依旧,而只能依据文献和文物,依据当事人的记载进行修补、复原工作,但这离历史真实到底有多远,就是近在当代的史实也令人扑朔迷离、亦真亦幻。其实,人类在使用文字之前,就早已用口头语言记忆其历史了,人们用口头语言讲述盘古开天辟地的宇宙来历,祖先和英雄们的壮举,这是他们的神话传说和故事,也是他们的历史。往昔的一段段故事,一缕缕传说,一桩桩史事就是这样从达官贵人到草莽村夫村妇的口传之河中鱼龙相混,泥沙俱下,却养育着数百代生生不息的子民:“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可以说,文字产生之前的传说和文字以外的口传心授的郢书燕说,既是历史,又是故事,历史和故事原本同是一家,历史学和文学原本也是一脉相承的。这一点在我国的“六经皆史”的框架下,文学和史学的狂欢是长期的甚至地长期的合欢,《史记》不是被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吗?因此,我们要做一个有思想的历史老师,而不是鹦鹉学舌的“故事篓”。当讲那些“大家”的故事,讲普遍公认的史实。比如陈寅恪,1926年他只有36岁,就与梁启超、王国维一同应聘为研究院的导师,并称“清华三巨头”。他在1929年所作的王国维纪念碑铭中首先提出以“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为追求的学术精神与价值取向。在1935年,陈寅恪在谈及为何要写《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时说:“心意中有一共同观念:即国可亡,而史不可灭。国亡然能有史,则殷鉴不远。从善去恶,国可再建。如无史,何所鉴戒?何所取法?华夏民族无从因袭,将不复存在矣。”这就把历史的意义提升到“国可亡,而史不可灭”的高度。以他的经历为线索,可以讲清中国近现代上太多的历史。又如2009年全国Ⅱ卷的荆州问题中将中学课本上的《隆中对》和中央10套的《易中天品三国》一齐囊括进去,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真让文学爱历史没商量。

细细想来,自己多年来对历史教学的探索不追求花样翻新,始终坚守用故事的眼光讲授历史这一阵地。其实,历史教学中故事是激发学生兴趣不可或缺的“主食”,而非可有可无的“佐料”,这一点我是一直坚信不疑的。要在细微处见功夫,纷纭世界,凭有限的课堂是很难细说的,弄不好就是戏说,只有在终身学习中不断积累、撷取,含英咀华,方能牵故事之一发而动历史之全身。就如郑板桥的一幅对联:“尧舜生,汤武末,桓文净丑,古今来多少角色。日月灯,江海油,风雷笛鼓,天地间一大戏场”。这就让我们的历史老师摆脱如甘肃环县解家皮影联所描述的:“一口述说千古事,两手撑开百万兵”传统教学的尴尬,使我们的教学空间骤然扩大。当然,我是提倡一分故事一分货,十分故事十分货,没有故事便没货的;但不提倡一节课尽用故事来经营,步入“借车载家具,家具少于车”、“罗汉请观音,客少主人多”这般历史学习的怪圈的。我们要力争让教学言有尽而意无穷,让故事焕发出历久弥新的魅力,以激励学生的豪情、梦想和信念,让历史的人文素质培养和情感教育功能贯注其中,落在实处;否则,一堂名师授课的视频资料就可以无限复制,永久使用了。

其实,讲故事不容易,讲一个历史故事,兼含学术性,不损害历史事实,能揭露历史真相,除了学问、努力、经验,也需要一点坚毅不屈的努力和意志。为了坚定我们用故事的眼光讲授历史的信心,请允许我用“硬汉作家”海明威在《丧钟为谁而鸣》扉页上引用英国诗人约翰·唐恩的一段话来结束本文:

谁都不是一座岛屿,自成一体;每个人都是那广袤大陆的一部分。如果海浪冲刷掉一个土块,欧洲就少了一点;如果一个海角,如果你朋友或你自己的庄园被冲掉,也是如此。任何人的死亡使我受到损失,因为我包孕在人类之中。所以,别去打听丧钟为谁而鸣,它为你敲响。”

 


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

代写咨询
 362716231

发表咨询
 958663267


咨询电话

18030199209

查稿电话

18060958908


扫码加微信

1495607219137675.png


支付宝交易

ali.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