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析青少年社交软件的使用与社交孤独感的关系
论文作者:同为论文网 论文来源:caogentz.com 发布时间:2016年12月10日

互联网的发展带来一种新的人际关系类型,即网络社交。网络社交既发生在陌生人之间,也发生在熟人之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出现,特别是智能手机的普及,社交软件的使用范围越来越广,使用频率也逐年提高,甚至使人对其产生依赖。从年龄角度来看,青少年无疑是社交软件最要的使用者之一。研究显示,手机社交媒体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人际沟通渠道,他们对社交软件的依赖比较普遍”。然而,江交式的拓展既丰官青少年的少\际模成,也引发相关的心理和伦理汉题。比如,社交软件有助降低青少年的孤独感?还是迸一步加深孤独感?它对青少年的人际丈往质量究竟产生何种影响?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将对国内外的最新研究进行梳理,考察青少年社交软件使用情况与孤独感之间的关联,并探索恰当的教育引导策略。

一、青少年使用社交软件的现状

早在PC互联网代,青少年就已经广泛地使用社交软件。随着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社交软件更加深人地渗透到他们的人际交往模式中。根据李雪等人的调查, 82%的大学生使用手机的主要动机是基对社交软件的依赖,83 %大学生每天都会使用社交软件,而且在一天当中,使用社交软件的频率为“经'。另外,75%的大学生在手机安装最多的软件是社交交APP。研究表明,微信、QQ和微博等社交下具已经对人学生的人际交往产生深远影响。社交软件不仅塑造他们接收人际信息的力-式,其人际互动也变得更加扁平化。

针对中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虽然他们初次接触互联网的媒介是电脑,但现在手机已经成为他们使用互联网的卞要渠道。中学生最常使用的手机软件分别是即时通讯软件(比如QQ、微信等)、社交平台(QQ空间、贴吧、微博等)、娱乐软件(视频、游戏等),这表明中学生使用手机网的卞要目的是社交和娱乐。大部分中学生的网络社交对象仍以同学为卞,这很符合其人际交往特点。其中,13%的中学生认为网络社交几乎,以替代现实交往。

研究者通过问卷法和访谈法洋细分析大学生使用社交软件的情况,内容涉及社交软件的名称、使用时间、使用习惯、使用效果等多个面。从使用种类来看,尽管大学生使用QQ、微信、微博、贴吧等多种社交软件,但几乎所有受访者都侧重使用QQ,这与中学生的使用习惯比较一致,与中青年网民则颇为不同。在使用时长,大部分受访者使用社交软件会超出预期时间。见,社交软件占据他们大量碎片时间,甚至是卞体时间。在使用效果,不同的社交软件在大学生群体中有不同的功能。由此看来,社交软件不仅具有娱乐功能,网络社交与现实社交某种程度已实现融合。社交软件的活动范围已不只是一个社交圈,它还与外界消费相连接,涉及大学生的其他生活内容

从发展趋势看,社交软件开始囊括越来越多的用户需求,与其他(如购物、缴费、游戏、音乐、文学、新闻、语言等)用途单一的软件形成竞争。所以,社交软件将不仅是维持熟人之间关系的平台,同时也是一个能够结识陌生人的空间,使青少年能够在已有的熟人关系基础,将社会关系进一步向陌生人扩展。社交软件的多功能化带来许多便与快捷,也蕴藏着潜在的风险,比如网络咋骗等

二、青少年的社交孤独感

孤独感是指个体对启己社会交件的数量多少和质量好坏的感受。根据其产生的原因 ,有情感孤独和社交孤独两类。情感孤独是指个体觉察到没有与他人产生亲密关系或省依恋需要未得到满足;而社交孤独则表现为个体觉察到社交网络的缺乏或者末能对某y团体产上归属感

早期的研究者曾对大学生的孤独感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尝试为大学生。理健康教育下作提供参考。刘红等采用手机成瘾指数量表和UCLA孤独量表来考察孤独感与大学生手机依赖的关系,结果表明,大学生的个人特征(如性别、年级)与手机依赖倾向没有显著相关,理科大学生的手机依赖程度相对较高,孤独感,以预测大学生的手机依赖倾向。但该研究侧重手机依赖与孤独感之间的关系,没有涉及手机依赖的具体内容。他们还探讨手机成瘾与孤独感、手机使用动机之间的关系,路径分析的结果表明,孤独感影响手机成瘾的路径有两条:一是直接预测大学生的手机成瘾,二是通过网络娱乐动机间接预测手机成瘾

有人曾对一百南省5所高校492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手机依赖组和非手机依赖组在社交孤独感的得分存在显著差异,手机依赖组的社交孤独感总分高非手机依赖组,社交孤独感以正向预测手机依赖。因此研究者提出,以通过减少孤独感来干预大学生的手机依赖行为。针对一军校新兵的调查表明,新兵的社交孤独感受性别、文化程度等因索的影响,男兵和高中文化的新兵更容易有孤独感。此外,社交孤独感还以有效地预测女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这些研究表明,社交孤独感存在青少年的各个群体当中,而且与人格、性别、心理健康等因索密切相关。

三、社交软件与社交孤独感的关系

(一)社交软片对孤独感的影响

关于网络社交行为对孤独感的影响,以追溯到Krau等权提出的“互联网悖论”。研究者发现,网络社交既能降低个体的孤独感,亦能增其孤独感,但其中的逻斩有所不同。

支持“网络行交会增加孤独感的观点”以Kraut等人的纵向研九为代表,该研究探讨网络社交行为对现实人际关系的影响,结果证实网络社义会导致个体的孤独感水平增加对一网络聊天组与非聊天组的比较研究也表明,网络聊天组的受访者在与家人的关系表现出更高水平的孤独感。反过来,对一在生活中不善社交的人群而言,社交软件能够减少其现实生活中因为交往而带来的紧张和不安感。比如,社交软件中的匿名功能以减少交往过程中能出现的社交退缩行为,这有助那些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出社交焦虑和体验到较高孤独感的个体在网络建众人际关系。见,社交软件对一孤独感的影响需视不同的人群而定。此外,Kraut等人后来通过更长时间的追踪发现,网络社交行为对一孤独感的消极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衰减。这能是因为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使得网络社交的对一象发生重要的变化,即从相对一单一的人群转向多元化(包括家人、朋友、同事、网友等)。

对青少年而言,他们正处重要的人生探索期,既渴望实现自我,又受制内心的冲突和现实的困境,痛苦和迷茫使他们需要释放精神压力,手机社交软件刚好满足此种需求。一力-面,社交软件提供更多的交往对一象、交往内容和交往式,有助青少年探索自己的志趣,找到志同道合的同伴,由此降低社交孤独感;另一面,他们的兴趣和焦点经常’转移、网络人}尔关系的灵活性和不稳定性等也使其体会到更深刻的孤独感,尤其当他们需要足够的社会支持时

(二)孤独个体更倾向使用社交软件

针对网络社交行为与孤独感的关系,还有另一种能的解释路径,即孤独个体表现出网络社交偏好。早期研究表明,大学生的孤独感对其网络成瘾倾向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文也曾提到,孤独感以预测大学生的手机成瘾倾向。此外,网络社交具有的匿名性等特点有助减少个体自我表露的风险和社交恐惧,进而降低个体在网络社交中的焦虑水平,所以孤独个体对网络使用行为特是网络社交表现出更多的偏爱。与现实社会交往相比,他们更倾向进行网络交往。

近年来,有人提出整合的观点,认为网络社交行为与社交孤独感之间存在相互影响。具体而言,社交孤独感与社交软件之间存在恶性循环的能。有研究表明,高孤独个体或社交能力不足的个体,常常出降低孤独感和拓展社交的目的而使用社交软件,最终演化为强迫性的网络社交行为,严重影响其日常的社交活动,并未实现降低孤独感和提高社交技能的初始目的。同时,这些消极后果有能促使个体逐渐偏离健康的社交活动,从而变得更加孤独。由此,社交软件与社交孤独感之间形成恶性循环,孤独者通过网络社交使用行为变得可加孤独

四、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启发

所述,社交软件己经在青少年的日常生活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是青少年社会交往的重要构成部分。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也使得青少年对社交软件的依赖程度日益增加,并通过对社交软件的依赖进而演变为对手机的依赖。曾有学者担心,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青少年的现实社交活动将变得匿乏。现在看来,这种说法能过悲观述分析表明,社交软件只是改变青少年社交活动的式和特点,并未改变其社交活动的“现实性”。基此,本文从社交孤独感和新型人际模式这两方面来探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潜在内容。第一,孤独感是青少年的常见情绪之一,是心理发展的正常表现。适度的孤独体验甚至对一人的成长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当下的青少年在面对一孤独时,很自然地通过手机和社交软件来加以排遣,但往往并不太成功,引导青少年如何与孤独相处刁‘是应该正视的问题。第二,移动互联网使青少年的人际关系变得扁平化,即数量多、范围广,但质量有限。网络社交带来了足够多的潜在交往对一象,但真正具有“社会功能”的人际关系反而被冲淡。当下的青少年在生活中遇到难题时,以求助的人际对一象并未增加让青少年意识到现实社交所具有的不替亡性,有助提高他们的心理防范能刀,更好地应向各项危机


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

代写咨询
 362716231

发表咨询
 958663267


咨询电话

18030199209

查稿电话

18060958908


扫码加微信

1495607219137675.png


支付宝交易

ali.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