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阳东梓关历史文化村落建筑风貌研究
论文作者:同为论文网 论文来源:caogentz.com 发布时间:2018年02月28日

历史文化村落是具有一定的历史发展积累和传统文化构筑的乡村传统聚落,是人类共有的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社会价值。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时代背景下,建筑的“趋同现象”不同程度地造成了村落风貌特色的缺失,若不及时止损,历史文化村落将失去其原本的风貌。这迫切需要加强对历史文化村落建筑风貌的深入研究,为历史文化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探索出新的思路。

一、东梓关村概况    

二、(一)历史沿革    

东梓关村是古徽杭水道上的重要军事关隘、商贸集散地。东梓关曾名青草关、东梓,南宋潜说友((咸淳川乞安志》载“东梓浦,在县西南五十一里,东入浙江,旧名青草浦”。史书记载点明村以浦名,可知东梓关村村史超过1500年。目前,东梓关村已有二千多人口。    

(二)研究区域    

研究总范围东起东梓关小学,南至环村路,西、北至富春江,面积约42.45公顷。其中根据东梓关村内现状建筑保存倩况,划定原村落建筑风貌王要研究区域:东至许家大院,南至安雅堂,西至越石庙,北至富春江。此区域中较完整反映传统风貌和文化特色的部分得以整体式保护,古村落肌理得以延续,真实完美的反映出村落历史风貌。    

(三)建筑历史    

村内现存建筑的年代分为四类:清代建筑、民国建筑、50年代至70年代建筑、80年代之后的建筑。(见表1)其中清代期建筑占25%;民国建筑占18%; 50年代至70年代建筑占14%; 80年代后建筑占43%

二、东梓关村建筑风貌特征分析    

(一)风貌分类    

一类风貌: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登记不可移动文物。例如安雅堂、许家大院等建筑。 

二类风貌:历史风貌建筑。是指有一定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具有历史风貌和地万特色,暂未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也未登记为不可移动文物的建筑物和构筑物为历史风貌建筑。    

三类风貌:其他建筑。是指除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风貌建筑以外的所有新旧建筑。    

其中文物保护单位、历史风貌建筑占52%;其他建筑占48%(见图2)。    

(二)风貌特征分析    

通过实地走访调查王要研究区域内约191幢建筑,并运用数据统计的万法分析不同风貌建筑的特点(见表2),由此总结得出东梓关村原村落建筑风貌王要特点:    

1.建筑高度:王要以二层的建筑为王;    

2.建筑结构:以砖木和砖混结构为王;    

3.屋顶形式:以坡屋顶为王要形式;    

4.建筑外豆面:王要为白石灰抹面。

三、东梓关村建筑风貌的影响因素分析    

建筑风貌的形成是地理、地形、民族、文化、历史时期、建造技术等多万面共同作用的结果。由此可见影响建筑风貌的因素是多元、复杂的,我们大致将其划分为4大因素:地域因素、文化因素、经济因素和技术因素。    

(一)地域因素    

地域因素也可称为自然因素,是在特定地域下气候、生态、地形、地貌的综合,村落中的道路、河流等元素往往形成一个村落最有特色的风貌区域[fal。地域因素引导、限制村落的发展,而同时村落的发展也在改变当地的自然环境,同时由随着自然环境的变化牵引着村落建筑风貌的变迁。    

1.在选址万面,东梓关村的地理位置独特,北临富春江,南靠小山群。是两府、两县、两镇的中心点。周边水系发达,水网密布,造就了便利的水陆交通。适宜独特的选址及山水田园、渠水纵横的环境景观,体现了中国传统村落选址的风水思想和从生产生活出发的环境营造思想。    

2.在气候万面,由于东梓关村地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潮湿多雨。为了应对多雨及恶劣天气,建筑屋顶多为坡屋顶并设有“马头”;为了保证房屋柱脚、窗棍等不至受潮而霉烂,所有屋柱的柱脚都不直接落地,而是在柱脚下垫一个圆鼓形的石墩子,再在“鼓”下垫一块万石板。    

(二)文化因素    

文化是建筑的灵魂,建筑是文化的载体。东梓关村非物质文化王要包括传统手工艺文化、戏曲艺术文化、“关”文化、富春江文化、农耕文化以及中医文化等。    

1.宗族文化。其最直接的载体为家谱、祠堂,早在北宋时期,东梓关许氏二十世闰齐公在许或故庐修葺许氏宗祠,记载称许氏宗祠坐北朝南,大门两旁有旗杆,正门两边是两个月洞门,中间上万为“许氏宗祠”匾额。    

2.中医文化。东梓关有闻名海内外的中医文化,上世纪50年代,中医骨科名医张绍富曾坐诊于安雅堂。目前安雅堂已经被修缮一新,但其在历史上对中医文化所做的贡献并不会因此而黯淡,未来安雅堂将作为展示中医文化的王要载体。    3.“关”文化。东梓关村非物质文化中最具特色的是“关”文化,东梓关历史上曾长期是水路交通枢纽,商贾云集,各种文化交融汇合形成了独有的码头文化。越石庙、长塘周边保存下来的商铺都是现存的反映东梓关的“关”文化的历史建筑。      

(三)经济

东梓水岸具有天然独厚的地理条件,使得东梓关从明清以来便成了繁华的小集镇。清朝中叶起,尤其到民国初年,东梓的繁荣更是闻名遐迩。由于交通便捷,商贸繁华,东梓关村现存的这一时期的建筑体量较大,如许家大院,许家四房、五房、六房、八房、十房的堂楼,朱家三堂楼和王家大院等。这些堂楼的共同点都是高墙黑瓦,且建筑装饰雕刻精美,“牛腿”上都有繁复的雕饰,花鸟、走兽、人物等都雕刻得栩栩如生。足以显现在那个时期的经济的繁荣。      

(四)技术因素   

 建筑风貌的变迁同样受到技术进步和发展的影响。东梓关村建筑结构和层高的演变体现了技术在建筑风貌上的影响。在清代、民国时期的建筑,全部为砖、木、砖木结构,且层高为1至2层;50年代至70年代开始出现砖混结构,建筑层高开始往3层发展;80年代至今建造的新建筑,基本全部为砖混结构。从这一过程可知人们逐渐摒弃了造价高、不易维护的材料,同时建造技术的进步,建筑的高度也在逐渐增高,建筑空间开始纵向延伸。

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

代写咨询
 362716231

发表咨询
 958663267


咨询电话

18030199209

查稿电话

18060958908


扫码加微信

1495607219137675.png


支付宝交易

ali.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