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论文】清代的架厢运木
论文作者:同为论文网 论文来源:caogentz.com 发布时间:2018年07月10日

清代皇室采办大木有两种形式:一是为一时巨大工程而兴起的临时性皇木采办;二是各省每年定额的皇木办解,又叫例木或额木湖广等原来明代采木的地方仍然承担大量采木任务,此时对架厢运木的认识更多。康熙二十四年(1685),王鹭在《条陈采运川木疏》中记录了四川采木的情况:“即参考古法。采取必须构厢搭架拽运,必须垫低就高。其中将架厢运木说为参考古法,可见架厢运木历史悠久且多年未用。同年,何源浚也上书《采运川木五难状》,其中有:“拽运之路皆险窄,悬崖侧足,空手尚苦难行,必须垫低就高,修栈开路。”其核心观点是运木具有很大难度,即便是架厢,仍然很难。康熙年间的四川巡抚张德地有关四川伐木奏折中屡次提到架厢运木,其核心观点有二:一是阐述架厢运木的艰险,认为山地木材运输中需要垫低就高,架厢之处为深涧绝壑,如在《题报遵义属地方楠木疏略》中云:“若夫产木处所尽属危岩峭壁,即空行尚须扳藤柑葛,楠木一株动须人夫百千方能拽动,而山路险窄亦难立足,山势曲折不能并走,势必开山填砌,找厢搭架。二是认为架厢运木耗费人力和时间。如:“所用人夫非比泛常,拽运工程难以日计。在《题报采运楠木条议疏》中云:“如曳重木,必须多人,一遇曲折狭径并深涧绝壑,必架厢、填砌、砍伐,方可一日曳移二三里。”又:“拽运之路,俱极险窄,悬崖侧足,空手尚苦难行,用力最不容易,必须垫低就高,用木搭架,非比平地可用车辆。  

难能可贵的是,张德地在阐述架厢运木艰难之外,还就架厢运木技术作了简要说明,这使今人对当时的架厢运木有所知晓,经过分析总结,可将架厢运木技术归纳为如下方面:    

(1)关于厢的使用。运输方式为人力拖行:“架长看路找厢,找厢者,即垫低就高,用木搭架,将木置其上以为拽运之说也。为了增加拖行的效率,要减少厢道的摩擦力,使得厢道顺滑:“施工先于七月内,动人夫五十名,寻茹缆皮堆集放于厢上,取其滑以拽其木。    

(2) 关于厢的位置。厢是在伐木山场与水运起点之间:“斧手伐树取材,穿鼻,找筏人夫拽运到河。 

(3)关于架厢运木时间。山地木材运输要避开涨水季节,架厢运木需要在九月至来年二月之间进行:“然木至小溪,利于泛涨,木在山陆,又以泛涨为病,故旧例九月起工,二月止工,以三月水涨,难于找厢。是拽运于陆者在冬春,拽运于水者在夏秋,非可一直而行,即日而至,此拽运之难也。    

(4)关于架厢运木人员配备。在采伐木现场的人员配备中,要设定一定数量的专门的造厢工匠:“一厂用斧手一百名、石匠二十名、铁匠二十名、蔑匠五十名、找厢架长二十名。对于拉厢人的数量,要依据木材的大小而定:“楠木一株,长七丈,围圆一丈二三尺者,用拽运夫五百名,其余按丈减用。   

清朝地理学家严如X} (17s9}1826)在《三省山防备览》卷九《山货》中记载了在黑河流域山地(今陕西省周至县南)架厢的技术,提出了一些术语和数量化指标,对于架厢用材、厢的结构、厢的长度、拉厢方法都有阐述,其中提出了一些技术指标,是有关架厢技术的很好的历史文献。    

(1)在架厢用材方面,严如煌认为支柱为小径级木材,而道木则采用大径级木材:“其围圆若小,亦可截作圆木、圆杭各料,就地作成,散列四山,用木杠铁钩缴至沟下,集齐铺厢,厢用,以墩杭之长为度。其中“圆木”为小径级材,“圆杭”为更小的小径级材,两者用作立柱,而“墩杭”为大径级材,可用作道木。    

(2)厢的结构方面,严如搜描述为:“每一度用墩杭四件,中二件平正,两旁二件微高数寸。每度下用横梁二根,梁下立有正柱,两旁栽有斜杆帮顶。这里所述的是双道厢,即两侧各有两根道木,且最外侧的两根道木要略高于内侧的两根,并对道木下面的横梁、立柱、辅助木做了介绍。    

(3)厢的类别方面,严如煌介绍,在地势平坦处铺设平厢:“若地势平坦,则就地铺成”;在地势高低错落处铺设高厢:“若绝岩高坎,则先成楼上楼,然后铺厢。岩坎高低不一,而楼亦层次不等    

(4)关于道木长度,严如煌记载为“每一里共铺厢一百八十度”九仙货卿叫。按照1里为500米折算,道木长度约为2.78米,显然在当时铺厢所用道木比后世所记录的要短。    

关于拉厢方法,严如煌阐述道:“路成然后用人拉放。每人拉皮绳一根,铁环钉于木上,或二三人,或三四人拉料一件。势平,则人在木前曳之而行,其行迟缓;势斜,则人骑木上,使之自动,如走快马。拉至河边,照件上磊,遇水另放。(卷九《山货)}P10a2)以上记录与后世方法也有不同:一是拉厢所用工绳为皮制,后世多为麻绳或藤;二是拉厢人数,后世多为两两配对,而严如搜的记录可三人拉厢。    

清朝中后期,由于木材民间贸易的发展,架厢运木已经不仅限于官办采木,民间木商频繁到林区收购木材,如果是在山内大量木材开采,也采用架厢运木。在清水江流域,频繁的架厢运木对于当地农田会有一定的破坏,为避免冲突,会有一些约定,使得架厢路线选择避开农田的地方,锦屏县三江镇圭腮村边大水沟头保留有一公议禁碑,为道光五年(1825)设立,是禁止在农田架厢的村规,全文如下:“为公私两便事。缘奎腮溪一道水田,因匪徒等砍伐木植拖厢,低处将田中间打樟架马,高处将田坎掘坏,只图伊便,不顾国课民生。是以先年先人曾经保甲阻止,随溪拖出,不许过田,历年无异。道光元年有禹姓贩木,经保长李洪德;三年有戴姓贩木,经保长阳老四等劝清妥议,爱立禁碑。嗣后贩木,务要随溪架厢,不许损坏田坎。倘有仍蹈前辙,当即呈官究治,并将木植充公。为此禁约。道光五年二月二十日立。"

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

代写咨询
 362716231

发表咨询
 958663267


咨询电话

18030199209

查稿电话

18060958908


扫码加微信

1495607219137675.png


支付宝交易

ali.jpg